“现在谁儿女有钱,有出息我一点都不羡慕,我就羡慕那些儿女在身边的人,”赵大娘跟养老院里的人说着。
赵大娘已经来养老院里好几年了,她女儿一次都没来看过她,儿子一年也就能来看她一两次。
说起赵大娘她是个很能事的女人,她带着丈夫在城里做生意买房,两个孩子一个供到研究生,一个是大学生。
赵大娘21岁就嫁给了邻村的王大爷,王大爷比赵大娘大两岁,他没什么技术,平时就在工地打零工。
不过王大爷家里条件挺好,他们结婚的时候家里给了三间房,那时候是村里最多的了。
结婚后,赵大娘先后生活了一个闺女和一个儿子两个孩子。
王大爷外出打工挣钱,赵大娘在家种地带孩子,虽然他们都不闲着,但是毕竟挣得少,一家四口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女儿初中毕业那年考上了高中,为了多挣些钱供俩孩子上学,赵大娘跟着女儿一起进城租了房子。
那年她家儿子正好读初中,赵大娘就把儿子转到了城里上学,她在城里一家饭店找了份刷碗的工作,开始打工挣钱。
赵大娘在饭店干了一年多,她嫌挣得少,就想着自己做点小生意。
她上班的时候路过一个汽车站,她看汽车站人流量还挺多的,她想着要是在哪里摆摊或许能挣钱。
说干就干,第二天赵大娘就去饭店辞职了。她去买了一辆二手的人力三轮车,又去进了一些瓜子,爆米花,汽水,矿泉水,还煮了茶叶蛋开始了摆摊生活。
赵大娘小摊生意还不错,每天收入比她上班挣的还要多。
那时候炸肠刚开始进入市场,赵大娘又进了些炸肠卖,一天下来她的收入比王大爷还要多。
后来她看生意挺好的,干脆不让王大爷去工地打工了,又买了辆三轮车,让王大爷跟她一起摆摊。
赵大娘两口子摆了六年摊,他们攒了一些钱,就在城里买了套房子,结束了租房的生活。
赵大娘闺女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一所一本大学,后来又考了研究生。
赵大娘儿子也考上了高中,大学他没有姐姐考的好,他考了一所二本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去了上海工作。
赵大娘两口子,就靠着这两个小摊供两个孩子读大学,一家人的生活开销。
赵大娘很有远见,那时候刚兴起交社保,她就给自己和王大爷都交了社保。
赵大娘的女儿工作后经常出差去国外,后来她找了一个芬兰的男朋友,定居在了芬兰。
当时赵大娘很反对女儿找外国的男朋友,更反对她定居国外。
但是女儿坚持要去,赵大娘也管不了,最后只能让女儿去了。
儿子在上海工作,赵大娘也想让他回家来,儿子也不愿意回来。
儿女大了都有自己的想法,当父母的也管不了,儿子和女儿都不在家,家里只剩他们老两口。
赵大娘还想着多摆几年摊,帮着儿子在上海买房子。
没想到儿子结婚第二年,老伴就得了脑出血,经过医生的全力救治,命是就回来了但是人从此瘫痪了。
老伴生病后一天24小时需要人照顾,赵大娘只能收摊回家照顾老伴。
好在赵大娘那时候已经开退休金,她和老伴生活还能维持,不用子女帮忙。
赵大娘照顾老伴五年,后来老伴去世了,剩下赵大娘一个人生活。
女儿自从嫁到芬兰,很少回来,连父亲去世她都没有回来。
儿子虽然在国内,但是也远在上海,他也是一两年才能回一次家。
闺女儿子都不在身边,赵大娘只能自己一个人生活。
有一年赵大娘儿子接她去上海生活,她在那边人生地不熟的谁都不认识,整天就圈在屋里。
儿子儿媳都忙早出晚归的,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她只住了不到一个月就回来了。
这么多年赵大娘就一个人生活,儿子女儿都给她寄钱,自己还有退休金,钱她倒是不缺,就是一个人生活太孤独。
她每天早晨吃完饭,拿着小板凳在楼下坐着,跟那些老头老太太聊天。
看着其他老人儿女经常来看他们,过年过节家里都热热闹闹的,赵大娘很羡慕。
她经常说:“我不羡慕谁儿女有钱,有出息,就羡慕儿女在身边的人,有人照顾,不像我天天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哪天死家里都没人知道,”
前两年赵大娘得了脑血栓住院了,她住院的时候儿子回来了,但是也只在家住了十多天。
儿子工作忙,不能一直在家照顾她,临走前他就找了一家养老院,赵大娘出院后儿子直接把她送到了养老院里去。
如今赵大娘已经在养老院住了几年了,儿子每个月会把钱转给养老院,一年能回来一次去养老院看她。
很多人都说赵大娘,辛苦了一辈子把闺女儿子都培养成大学生,都有出息”。
如今自己老了不能动了,却只能住在养老院,还不如儿女是农民的老人过得幸福,以后她就得死在养老院里了。
其实站在老人的角度看,儿女有出息真不如在家当农民的好。
有出息的儿女要么远在外地,要么工作忙,根本没时间陪老人,更不用说照顾老人。
儿女是农民的他们没那么忙,可以一直在老人身边照顾老人。
可怜天下父母心,虽然都知道这样,但是所有父母还是希望子女能成材,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