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该不该“为孩子而结婚”,如果结婚了能否幸福?

2023年05月23日23:00:02 情感 1064


不要为了生子结婚而结婚,如果结婚的意义是为了生孩子,那么这样的婚姻有没有幸福可言?



我跟男朋友谈了将近一年了,我想避孕,他不同意,我说避孕他就说我不是真心跟他处对象,结果在一起半年多,毫无意外的怀孕了。



女孩该不该“为孩子而结婚”,如果结婚了能否幸福? - 天天要闻

我是没有打算现在要孩子,我也不知道孩子来的那么突然,本来上个月我感冒又吃药又打针的,我跟他说不要了吧,他也说那就不要了。可是,没过几天他又说把孩子留下来吧。



其实,说实话我也不忍心,毕竟是我的第一个孩子,虽然没有做好当妈妈的准备,但还是觉得于心不忍。



我跟男朋友我们俩压力都很大,我有负债,他也有房贷车贷信用卡要还,现在怀孕六周了,我觉得我跟他在一起,完全能想象到婚后的生活了。



女孩该不该“为孩子而结婚”,如果结婚了能否幸福? - 天天要闻

谈起结婚,他是这么给我说的,三金的预算不超过一万,彩礼的话给我妈拿一万就行了,他说她们老家那边都彩礼都是随心意就行。



我觉得他是因为我怀孕了才这么对我的,怀孕期间我吃不下,已经暴瘦了九斤,他还总是说我胖,应该减肥了,说我至少还要瘦十斤这样子才好看。



怀孕的时候没胃口,就想吃点水果,他叫该买的就买不该买的别乱花钱,好烦,我到底要不要再重新考虑一下这婚该不该结。


女孩该不该“为孩子而结婚”,如果结婚了能否幸福? - 天天要闻

我到底要不要为了孩子而结婚,结我肯定不快乐,不结又觉得对不起肚子里的宝宝,每天都是焦虑,再这样下去我觉得我都快被自己逼疯了。



未婚先孕的我,到底该怎么办?我现在每天都过得很压抑。



这是我一个好姐妹对我的倾述。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女人有这些“微反应”,明显是动情了 - 天天要闻

女人有这些“微反应”,明显是动情了

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女人对你态度冷冰冰,对你的事情不上心,你亲近她,她会后退,会下意识将你推开,你有事情要麻烦她,女人很容易失去耐心;某些时候,你穿荆度棘,为女人做一些事情,试图哄女人开心,女人却不受哄,总是怠慢你,在这个时候,你应当明白女
中年男女,与异性关系暧昧,是怎么产生的? - 天天要闻

中年男女,与异性关系暧昧,是怎么产生的?

中年男女,与一个异性之间的相处,彼此之间的关系,大大方方,坦坦荡荡更长久,更值得珍惜。人到中年,在日常生活中,与异性的相处过程中,智者的选择是保持距离,不频繁接触,靠近。
当情人临终想见你,你会如何选择?一场戳心的灵魂拷问! - 天天要闻

当情人临终想见你,你会如何选择?一场戳心的灵魂拷问!

爱情这事儿,多半藏在生活的鸡毛蒜皮里,可要是生死关头突然来了,那些被身份、规矩裹着的感情,到底会露出啥样的真相?好多人把情人关系当成生活的调剂,却很少琢磨:要是有天她躺在病床上,用尽最后一点力气说想见你,抛开那些世俗说的角色,你心里头抗拒的
一个德国客户的人生经历,真正阐释了什么叫做九死一生 - 天天要闻

一个德国客户的人生经历,真正阐释了什么叫做九死一生

(原创,欢迎点赞评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曾说过: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之为人。今天和一个德国客户聊天,听了他的人生经历,我想说,一个人要经受多少磨难,才能被称之为强者。他这一生,挺传奇,也足够悲催。
普通人变强的第一步:丢掉羞耻心 - 天天要闻

普通人变强的第一步:丢掉羞耻心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焦点效益”。 是说人很容易太看重自己,从而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 因为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怕尴尬、怕丢脸,以至于不敢尝试新事物,从而错过很多成长的机会。 ....
玄学!他27岁宣布跟她恋爱了,她28岁时,却传来了俩人分手 - 天天要闻

玄学!他27岁宣布跟她恋爱了,她28岁时,却传来了俩人分手

玄学!他27岁时宣布跟她恋爱了,她28岁时,却传来了俩人分手刚好差7岁,刚好出处了8年,到底是他等不到她,还是她耗不起他呢?当年他27岁,他的事业还是巅峰期,她才20岁,她的事业还在上升期!他不管不顾的宣告了俩人的关系,他作为顶流,事业一度
在这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像这样的情人关系会真的有吗? - 天天要闻

在这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像这样的情人关系会真的有吗?

有一种特殊关系能够长久维持。好多人都觉得这种关系不道德,会破坏别人的生活。其实在生活中每当出现这种关系的人,其实他们是真正有着真感情的人,其中互相之间没有任何利益关系与算计对方的想法。这样的感情是很难遇到的,也是很珍贵的。
女人这一生,什么样的活法最高级? - 天天要闻

女人这一生,什么样的活法最高级?

香奈儿曾说:我的生活不曾取悦我,所以我创造了自己的生活。在这个喜欢定义女性“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时代,有太多的标签绑架。有人把婚姻当终点站,有人将年龄作倒计时,更多人困在“既要又要”的完美陷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