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这样一句话:“人90%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社交,已经成为每个成年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如何,基本也就会侧面反映其性格及个人魅力如何。
生活中,似乎总有一些人很讨人喜欢,他们能与刚认识的朋友谈笑风生,散发出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而另一些人,却没有那么讨喜,连认识很久的朋友都不敢轻易和他们开玩笑。比如《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善解人意,左右逢源,在贾府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而林黛玉则相反,她所到之处都能给人一种忧郁冰冷、不近人情的感觉。
《红楼梦》剧照:薛宝钗
虽然故事中薛宝钗的性格相比林黛玉更讨喜,可是故事外人们却往往更偏爱林黛玉。
知乎曾看到一个提问:为什么大多数人喜欢林黛玉而贬低薛宝钗呢?
其中一条高赞回答,是这么说的:
“我们偏爱黛玉,是怀念那个棱角未损、还活在天真世界里年少的自己;我们不爱宝钗,是因为不爱在她身上看到对世事妥协、面目模糊的自己。”
概括来说就是,林黛玉最关注的是自己跟内心的关系;而薛宝钗最关注的,是她跟外部世界的关系。
《红楼梦》剧照:林黛玉、薛宝钗
生活中,有很多像薛宝钗一样的人,说话做事处处替他人着想,可惜最后似乎发展得并不好。
斯坦福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关于社交的实验,实验得出来的结果显示:在社会人际交往当中,关系发展得如何,其实跟一个人的人品是没有很大关系的,而更多的是取决于一个人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以及在社会交往当中说话的技巧。
所以一个人是否拥有好人缘其实与智商关系不大,与个人发展更是毫不相关。
人缘好只是代表大家喜欢你,跟事业好不好没有决定性的关系,也许有正向影响,但是绝对不能说人缘好的就一定事业好!通常单位里的很多中年大姐,好好先生型的,就属于人缘好的,但是他们未必事业好。
01 性格讨喜意味着更容易妥协
有人说职场中潜规则之一:人缘越好,混得越惨。这是因为人缘好就意味着你要为别人做奉献,做牺牲。牺牲时间,牺牲金钱,牺牲机会。在公司里你会成为“常在”、“侍书”,替补专业户,冤大头,甚至替罪羊。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中有段描述:“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
作为高层管理者,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而作为前线员工和管理人员而言,重要的是正确地做事。对于管理者而言,正确的标准是能够带来效益,而对于前线员工而言,正确的标准可能就与个人追求有关了。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类人:他们非常努力地周旋于不同的人之中,努力地不得罪别人,有的时候,甚至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就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肯定。
这种情况下,别人当然喜欢你:人家好处都占尽了,凭什么不喜欢你?
讨人喜欢的人,总会努力经营自己身上的可爱,却忘了,可爱是经不起时间打磨的。这种情况,在职场表现得特别明显。
《凪的新生活》剧照
一批新人入职,有人会说话会做人,外形乖巧,前辈都喜欢;有人埋头做自己的事,不怎么说话,外形也是路人一个,前辈们对此人无感。然而一两年以后,可能讨人喜欢的人还是讨人喜欢,却仅此而已。同事下班玩,喜欢叫他,上班需要帮忙,也喜欢叫他,然而为了迎合大家,在职场却表现平平。而不那么讨人喜欢的人,如果他的工作做得让人心服口服,就会收获尊重,变成团队里重要的人,这意味着他在职场中可以走得更远。
对于有野心的人而言,为了得到领导赏识,会将正确的重心放在表现自己上,而对于注重人际交往的人而言,为了赢得好人缘,可能会将重心放在照顾他人感受上,即便有想要表现自我的想法,为了照顾别人的情绪也会把野心藏起来,可惜职场是残酷的,但凡以好人缘为前提的交往可能都伴随着利益的牺牲。
02 性格讨喜意味着更容易被欺负
性格讨喜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讨好,而“讨好者”大多属于“高敏感人群”,他们善于察觉他人情绪变化。
很多讨好型人格的人,大多存在一个认知误区:只要自己做个好人就能换来别人的接纳与喜爱。所以总是不会拒绝。
电视剧《女心理师》中的小莫,就是这样一位“职场老好人”,剧中有这样一幕,有一次小莫已经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了,突然接到在KTV唱歌的同事打来电话,问他能不能帮忙做个PPT,虽然小莫感到有些为难,但为了树立“老好人”的形象,所以他还是妥协了。
《女心理师》小莫剧照
计算社会科学家桑德拉·马茨和同事乔·格拉德斯通曾做过一项调查实验,数据显示:在性格测试中表现出随和的人更有可能陷入绝望的财务困境,如果他们一开始的收入就不高,这种关联就更显著。
小莫除了面对不合理的工作不会拒绝,在财务方面也是各种“吃亏”,不仅每天都给同事带免费早餐,同事们在吃饭不想买单时也会特意叫上他,因为大家都吃定了他即便不情愿也不会拒绝。
讨好型人格总是把别人的评价看得特别重要,他们善良、亲和、害怕冲突、处处照顾他人感受,为了取悦别人付出大量努力,却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累。
美国康奈尔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过度随和、完全不懂拒绝的人,并没有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得到的反而是别人的轻视。
讨好型人格,也许会被人认可是个好人,但却很难被人爱和尊重,无法建立真实的关系。在社交中,讨好者为了显得比较讨喜,会倾向于抬高别人,贬低自己,这样的人注定在职场难以被领导发掘闪光点。
03 混得好的人都懂得讨好自己
英国哈利法克斯说过:“自我热爱远非缺点,这种定义是恰当的。一个懂得恰如其分地热爱自己的人,一定能恰如其分地做好其他一切事情。”
别人的忙可以帮,但要知道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别人的事可以帮,但要懂得适量,要有自己的底线。别让别人觉得你没有原则,而任意欺压你,时间长了,他们会觉得理所当然。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心理边界”,也就是心理所能承受外界力的界限。这个界限在人际交往方面可以理解为限制,分为对他人和对自己两部分。
《凪的新生活》剧照
尼尔·鲍尔森在《组织边界管理》中将心理边界形象地称为“心理围墙”,心理边界就如同一面保护我们内心的围墙,它的清晰界定会直接将可能伤害我们的行为挡在围墙之外,减少我们不必要的心理内耗,可以直接提升我们情绪的稳定度,帮助我们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模式,促进内心的健康稳定发展。
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利;但同时,作为社会中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和他人建立各种链接,保持交流关系。所以守护好自己的心理界限,不为了变成讨喜之人而四处讨好他人,你会获得更多机会。
理想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只要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不需要为别人的情绪和和行为负责。
在职场中,为了成为一个讨喜的人,难免要加入职场的“吐槽大会”之中,可是有时候那些负能量的话题听多了,不仅会影响你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和评判。久而久之,你的人际交往关系会偏向悲观和抱怨,这对你的工作发展毫无帮助。
一味地讨好别人,只会自降身价,讨好每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混得好的人,最该讨好的是自己。
今日话题讨论:你觉得为什么有些性格不讨喜的人反而更容易成功呢?
-END-
本文由梅子的小情绪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