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
□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
“婚姻共同体是由一个男主人,一个女主人和两个奴隶,说到底是由二个人组成的”。这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一位名叫安布罗斯的美国讽刺作家给婚姻下的定义,西方人对婚姻所作的种种嘲弄也不过到此地步了。
比起中国人的大家族来说,西方人“婚姻”和“家庭”这两个词的涵盖面太窄了,中国人的精神核心就是“家庭精神”,夫妻俩只是小家了,和“家天下”一比,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家”只能算是一个小单位。《红楼梦》里要几百个人物才排出一个“家”的气象呢。
在这样一个人数众多的“家”里,人和人的关系也就广瀚复杂起来。曾有人统计过,中国对亲属的称呼常用的也有几十种,如把已经消失使用价值的也算计进去,就将近百来个。
有了“家”当然也会有要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大家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即家庭伦理,并称家庭道德。前者是西方的提法。后者是中国人的提法,儒家把人与人的准则称之为“人伦”,把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称为“五伦”。其中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三伦属于家庭伦理范畴。此外儒家还提出“三纲”和“五常”谓之为不可改变的常道和封建道德信条。三纲中后两条也是涉及家庭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说儿子要听父亲的,妻子要听丈夫的。“五常”亦称“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整个家庭伦理是社会伦理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用以解决现实家庭中实际的道德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因而,一个民族、国家或社会是否具有完善的家庭伦理是至关重要的,不能想象,一个家庭关系紊乱,家人各行其是的社会是怎样一个样子。
几千年来人们提倡的那一套家庭伦理已被新时代证明是陈旧迂腐的了。著名作家巴金在《家》中就描绘了一个大家庭分崩离析的全过程。然而“家” 物质外壳的消亡并不意味着旧的家庭伦理也会消亡。传统精神在人们心里的存在时间是远胜于物质的。我们并不认为,传统的家庭道德伦理都是谬误而不应提倡的,事实上中国充满人情味的“家”一直为西方人所歆羡,但任何事情都会有利弊。家在充满人情味时不免会带来众多无用而麻烦的人际关系。在节奏越来越快的新科技时代里,如何解决和处理同亲人、同事和朋友们的关系已成为夫妻们头痛的问题。
□ 学会向亲人说“不”
中国人和西方人有点不同,讲究礼尚往来,很重乡情、亲情、喜欢相互走动,认为这是“有人情味。”在西方,不打招呼不经允许就到别人家拜访,到别人家家里住是不礼貌也不受欢迎的。然而在中国,只要沾点亲带点故就可以这么作,如果你不肯招待或招待不热心,对方就会认为你是“忘本”而不讲亲情。因而你想保持自己独立的生活又不得罪亲人朋友,那真得费一番心机。
举个例子,羊先生和符女士结婚后分到一家一厅的套间,羊先生是湖南人。一年里除了春节外,其余的十个月里,家里总是川流不息,三舅四叔五姨六姑的轮着圈儿到海南来旅游或者打工,他们的新居也就“变成”单身宿舍了。男的睡门厅、走廊,女的挤在卧室和封闭的阳台里,羊先生几次拉下脸给老家写信诉苦。然而老家里人照样乐呵呵地来,笑嘻嘻地住。搅得他们新婚伊始就不得安宁。
后来符女士实在忍不住了,就冲羊先生发脾气。“我到底是嫁给你还是嫁给你家所有的人?”一场家庭冲突于是爆发了,幸好符只是闹闹一会就收了,两人重归干好,羊先生于是认认真真,恳恳切切地给老家朋友写信,让他们不要再随便写个条就让邻居或邻居的邻居,朋友或朋友的朋友来找他。当然,此后偶尔也会有湖南口音的人找上门来,符女士一一把他们带到招待所或旅馆去,他们总算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
另一位同他们有相同遭遇的陈先生就高明一些了。当他和妻子知道亲戚或老乡来时,总是先问对方来的日期、住在哪、怎么吃、怎么玩,然后说自己在什么时候有事,什么时候有空,很恳切地安排见面。既很好地处理了合种关系,又保持了自己生活的完整性。
对比以上两个例子可知,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处理好这些事都需要说话办事得体,心平气和,神态恳切。只有这样才不会把一件本来你有理的事情闹成对方有理了,人都是讲道理的,只要你讲的有理,没有人会过份地给予责难。
□ 人际交往八原则
人际关系是最平常的事情了,人无老幼尽人皆知,纵不能人人上讲台,作演讲,发评论,写文章,但知道一个大概则是确定无疑的。然而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人世之间越是那些显而易见,无所不在的东西也往往是越难以把握和通达的。
有关心理学者曾对人际关系作了仔细的分析,列为九种:人际经济关系、人际信仰关系、人际职业关系、人际亲缘关系、人际政治关系、人际道德关系、人际法律关系、人际文化关系和特殊情况下的人际关系。除去后一种以外,前八种关系在日常家庭内部和家庭与社会之间是常会发生的。
在以上的九种人际关系,都强调人际交往技巧要具有一般标准,即基本原则。根据有关学者的划分,列为8个基本标准。
(1) 文明标准
文明是时代的标志,是一个性情气质的体现。一个蛮不知理,自大狂妄,口吐污言的人想成功地达到人际交往目的,毫无疑问会比一个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尊重他人的人难得多。
(2) 习俗标准
世界各民族、各国都会有不同于他国的文化背景,不同习俗者相往来,常有误会发生,不能理解对方的习俗习惯,便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蒋介石夫妇曾招待过一个外国使节,使节称赞说:“贵夫人真是漂亮极了!”蒋介石谦逊地说:“哪里,哪里!”这话被翻译一字不变地翻译过去。使节一愣,只得说:“眉毛漂亮⋯ ⋯ 嘴巴漂亮,鼻子漂亮,皮肤漂亮⋯ ⋯ 哪里的哪里都漂亮!”这便是不了解对方风俗而造成的人际交往障碍,在其内部,风俗便是规矩,破坏规矩者必将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在其外部,对于风俗的尊重,便是对于其文化和人格的尊重,因而不能不以礼相待,谨慎从事。
(3) 规范标准
规范是对象关系的行为要求和标准化,通俗地说规范是一种行为模式,是一种礼节。假若你违背了规范,也就是失礼。在我们的社会里,社会给我们规定了一定的礼仪和准则。假如我们为人处事时不加遵守,就会被斥为“不懂礼貌”。
(4) 效益标准
效益标准分为许多种,主要是指你的人际交往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效益,否则就是穷聊、瞎侃、造谣言、说东道西一类行为。比如说“情感效益”,
你和你的伴侣之间的交流需要有助于双方沟通和理解。而不是拉大“横沟”。
(5) 情感标准
情感标准可分为三个层次,保护情感,深化情感为第一层次。发泄情感,调解情感为第二层次,情感由俗而雅,是第三层次。这里的“雅”和文人的 “雅”是有区别的,这里的“雅”只是针对于那些专以粗俗玩笑为自乐,说话便爱骂人,不骂人就觉得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俗”而说的,我们也不提倡诗书琴画、风花雪月那种陈腐的情感交流的“雅”,但是我们认为健康的,积极的情感交流是应当提倡的。
(6) 自然标准
自然标准就是说在人际交往时要除去做作,言行举止自然。这是人际交往技巧强的表现。一个举手投足自然潇洒而富于魅力的人是很受他人欢迎的,因而也会很容易地达到他的交往目的。
(7) 交往标准
古人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敬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尊敬。在一般情况下,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去喜欢他们,而对于疏远、厌恶我们的人,我们的反映也是厌恶和疏远。
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研究,他们安排互不相识的人们参加一系列的实验,使他们发生一系列交往,在每次交往以后,实验安排一个(实际为研究者的助手)对实验者评价另一位大学生,并故意安排被评价者碰巧听到对自己的评价。评价有两种,一种是夸赞,并说自己喜欢一起参加实验的那位合作者;另一种是抱怨,说自己不喜爱那位合作者。结果,实验者让被评价者自己选择下一个阶段合作者时,受到夸赞和喜爱的人都选择原来的伙伴,而受到抱怨和拒绝的人则都拒绝原来的搭挡。
(8) 自我价值保护标准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个人,其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从知觉信息的选择到内部信息的加工,从对行为的解释到人际交往,都具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在知觉方面,我们可能都有体会。几年来,中国男足屡战屡败,我们看到时,总觉得裁判对中国队不公平,反过来,另一方球迷也是如此,事实上,每个裁判都非难中国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认识性吸收到的东西是经过我们自我意识过滤的。因而已不是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了。我们的知觉是自我支持的,使我们注意对方的犯规而不注意自己的犯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我们要想同别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那就必须对别人的自我价值感起支持作用。必须避免人们自我价值保护的防卫倾向。一旦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威胁别人的自我价值感,那就会激起别人激烈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引起别人对我们的强烈的否定情绪。这会影响或破坏我们同别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 正确处理婆媳矛盾在家庭关系中,婆媳历来是一对矛盾对立面,有人开玩笑说中国五千年妇女史就是婆媳的“千年圣战”。在明清两代的民俗里就有许多关于婆媳的有趣礼节,比如说在儿子娶媳妇时,婆婆总会在屋檐上系两个“铁蝙蝠”,在门后面放一把扫帚或杵,这意味着媳妇上门以后会“服”从婆婆,并且会勤于家务。然而媳妇也不是省油的灯,在她上轿前她会系着一种波纹玉饰,在下轿进门时要在门槛上踩一脚,据说这样就能克制婆婆的那一套。
不管怎么说,到现今为止,婆媳问题仍是很重要的矛盾。除掉历史上的原因以外,还有心理方面的原因:
(1) 婆婆的“拒变心理”。在媳妇未上门时,儿子和母亲在感情上对母亲比较依恋,再加上血缘关系,双方有一种外人难以插足的心理默契。但一旦媳妇上门以后,儿子的心事和情感交流的对象就更多转移到妻子身上。这样婚前一直盼望儿子结婚的母亲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失落感”认为自己抚养大的儿子,一下子给媳妇夺走了,真是“吃奶不如摸奶亲”。于是难免会对媳妇产生猜忌心理,而媳妇刚上门也难于意识到婆婆的心灵变化。这样,双方就会产生矛盾冲突。
(2) 婆媳之间对对方的角色期待过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都有自己的角色和期待,而期待由于不附着于实际,难免会偏高。这样一来,现实期待值的差异就会造成心理上失望和不快,婆婆往往根据以前“三从四德” 的类似标准来要求媳妇,而今天的媳妇是绝不可能象以前的媳妇那样唯命是从,逆来顺受。媳妇呢,则有时会以母亲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婆婆,有的甚至把她看成保姆。这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要求,势必造成婆媳双方的龃龉。
(3) 婆媳双方缺乏心灵的沟通。双方的沟通存在着时间上和价值取向上的区别。就时间来说,双方的心灵沟通和情绪交流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然而他们的矛盾冲突根本不会等这么长一段时间。而且她们作为两代人,都具有不同于对方的价值取向和思维,难以达成谅解。比如说,婆婆一代大多是带保守色彩的封建伦理支持者,而媳妇一代则是具有新思想、新道德的人,这一“代沟”想打通也真不容易。
一般来说,愈是独生子的家庭,嫁进来的媳妇愈要同婆婆搞好关系,这是夫妻生活和谐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 搞好妯娌关系
古往今来,在家庭关系中的多事地域,除了婆媳以外,就数妯娌关系了,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大家庭的裂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家庭关系的妯娌关系已经削弱或不存在。但是在以后的几十年间它仍是一种容易产生矛盾的家庭关系。
妯娌关系矛盾的产生主要是在以家庭为经济单位的地区,她们都是从各自不同的家庭走到一起来的,相互间缺乏了解,没有共同习惯和深厚的感情基础,在新环境中,或者共同分担家务劳动,或者彼此地发生经济利益的联系,接触的生活琐事多,大家心都很细,唯恐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声誉不如别人,便容易争执和计较。这不如连襟之间的关系处理,处理好妯娌人际关系,必须适合亲戚关系的规律和特点:
(1) 礼貌谦让,互相理解尊重
鲁莽的人会认为,亲戚亲,一家人,礼貌不礼貌没什么关系。其实这是一种大谬不然的错误观念。对于妯娌之间来说尤为如此。除了指妯娌外,这里的互相理解尊重还包括兄弟间,兄弟间不可象昔日未婚时那样随便。应考虑到双方都已有妻儿了,应给予礼貌尊重。并且应该各自多作妻子的工作,培养她们之间的感情。
(2) 情感交流,互助协商
由于妯娌是从不同的家庭走到一起的,互不了解,因而双方进行情感交流,互相沟通,促进双方的了解和感情也就显得极其重要,作为丈夫们的兄弟则应积极地为她们创造机会。家里有什么大的情况或需要都应坐到一起来商议解决,切不可擅自决定以引起家庭争端。
(3) 心胸宽广,不存私念
妯娌来自不同的家庭,难免会有各种差异,如文化差异,行为习惯差异等等,既有差异就容易发生矛盾。而且双方都在同一家里,交往多了,更免不了会有些小误会、小闪失、小气愤和小矛盾。矛盾一旦发生,单靠家人难以解决,尤其不能彻底解决。“解铃还需系铃人”,最好办法,莫过于来点高姿态,谅解对方,和解对方。
兄弟、妯娌之间还要警惕产生私心,凡事要顾全大局讲风格,少猜疑,不计较,努力做到既是妯娌,又是姐妹,又是同志,友好相待,共同建立和睦家庭。
□ 搞好岳婿关系
搞好岳婿关系和搞好婆媳关系一样,都是密切、巩固夫妻关系的重要环节。
俗话说:丈母娘疼姑爷。岳父、岳母和女婿的关系,一般来说都很好,会产生矛盾的地方可能多是因为女儿的缘故,有些岳父岳母喜欢女婿孝敬他们,但不愿让女孝敬公婆。一旦女儿和公婆发生矛盾,他们不但不加以积极性的劝解,反而火上浇油,把女儿叫回娘家,以要胁女婿,这样的作法是很危害的,闹来闹去几经折腾以后,往往会带来他们本来不希望看到的后悔莫及的悲剧后果。
所以从女婿方面来说,作人女婿,应把岳父母也当作父母看待,而不要贪图,企望什么,应当理解岳父母对自己妻子的感情,不时为他们的团聚提供方便,创造条件,事实上丈夫最令妻子感动的行为莫过于他对她自己父母的孝顺和尊重,而从岳父母方面来说。应该经常教育女儿孝敬公婆。当婆媳之争发生时,不要一味偏袒一方,如果是女儿错了,要心平气和地加以调解,以使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增进女儿家庭的和睦团结。
以上叙及的婆媳关系,妯娌关系,岳婿关系都属于人际亲缘关系中的三种,此外还有父母、子女关系等,这些离本书较远,故不赘述。
□ 如何对待配偶的朋友、同事和领导
社会分工的发展日益削弱家庭的经济单位纽带,家庭社会化是现今社会家庭的发展趋向。夫妻双方的交际面也愈来愈广,如何对待对方的领导,同事和朋友都需要一定技巧。
有时候,丈夫的领导或同事因事到家作客,或者自己和丈夫一起在路上邂逅而妻子与他们不熟,怎样做才得体呢?一般来说应该:
(1) 不要因为与己不熟采取漠然态度,应当礼貌地招呼,适当地关照,对其中女士更应热情。
(2) 在丈夫和他们谈话时,应当坐端正,认真倾听,并适时插一两句,但不要当着众人面讲贬损丈夫的话。
(3) 在谈话过程中不要急于表现自己,屏却丈夫。这样即使得到丈夫的同事们好感,但也一样会为丈夫 所反感。(4)不要轻易地托丈夫的同事帮办某些事,不要冒然向丈夫的领导为丈夫或家庭提出某些要求。
(5)如果发现丈夫的不敬行为和语言,要严肃地表现出应有的反感。
有时候,你因为某些事而同妻子的领导、同事或朋友聚在一起,而你又和他们不甚相识,应怎样办?
(1) 热情诚恳地表示欢迎或高兴,如果条件允许,你可以慷慨大方地招待他们。
(2) 对妻子所在部门的工作表示关注和兴趣。对他们的困难表示愿意效劳,对大家平日对妻子的照顾表示感谢。
(3) 不要一有时机就询问妻子在单位的表现。
(4) 对待妻子的女同事、女朋友和女领导不要表现出过份的热情,应保持一定吟持,不要开不适当的玩笑。
□ 注意搞好邻里关系
邻里关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尤其在讲人情的中国更是如此,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住高楼大厦的家庭愈来愈多,邻里关系出现了疏远的迹象,但在大多数地域邻里关系仍是很重要的,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可避免地同社会发生联系和交流,而邻里关系无疑是我们发生直接联系和交流最多的。
根据有关社会学家的分析,我国的邻里关系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空间的集中性
由于历史原因、社会意识和他们的生活习惯,不能象某些国家和部族那样,经常流动性地居住,再加上中国人口众多,使大量人口聚在一个小地点上。
(2) 时间的持续性
虽然现代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人们和邻里的联系和交流的时间明显减少,但是每天人们还是有不少时间同邻里联系的,这就表现出了联系和交流的持续性。
(3) 交往的频繁性交流和联系的持续性就会产生了交往的频繁性。
(4) 成员构成的复杂性
和西方的阶层性、公司性屠住区相比,我国的邻里关系构成较为复杂。在同一地域里,有职业、家族、籍贯、思想、年龄、性别等差别,单就职业而言就有职工、老师、党政干部等等。这构成了邻里成员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正因为邻里关系有以上这四种特点,所以邻里关系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和冲突在也就在所难免。所以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平等互利。在邻里交往,不要自以为是,看不起别人。应当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而所谓互利,就是交往的双方都应互给对方带来利益和好处,当邻居有困难时,应该尽心关心和帮助。应当牢记“在别人困难时你助人一寸,以后别人会还你一尺”。
(2) 在生活琐事中应多多为他人着想,比如在夜深人寂的时候,你就不能高声唱歌,影响他人休息,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