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松鼠症心理”吗?
松鼠在冬天来临之前,就早早地囤积大量的食物,看上去松鼠是忧患意识很强的动物。
但实际上,它们囤积的大量食物,根本就没有办法在冬天吃完。
这样的状态,就是“松鼠症心理”,也叫“强迫性囤积症”。
无论这东西有没有用,只要产生感情,就一定要留下来。
具体的一些表现有:
每次购物时的小票,都要留着;
每次逛书店,都要买一批书,实际上很多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在了书柜里落灰;
硬盘准备了一个又一个,不断从网上下载各种音乐,电影,书籍,还有一些羞羞的东西;可到最后,硬盘丢在角落积灰;
微信聊天记录占满了内存,也不舍得删除;
不断下载app,能用到的却很少。
喜欢收集,喜欢收藏,尽管多数东西使用的频率不高,占据家里很大一部分空间,也不舍得丢掉。
喜欢囤东西,不舍得丢东西,这种焦虑的心理,不断挤压一个人的生活和情绪。
-01
人为什么会有“松鼠症”?
1、执着过去
并不能说是“重感情”,而是执念比较重。
比如:
每一个前任送给自己的东西,都保存起来,不舍得丢掉;
上一份工作积累下来的东西,也舍不得删除;
明明知道已经没用,甚至在未来一段时间自己都不会再去看,不会拿出来用的东西,也舍不得丢掉。
穿过的衣服,坏掉的玩具,过期的门票等等。
总是沉溺在过去,容易“睹物思人”,常常活在自己内心的小世界里。
不愿意从自己设定的小世界里走出来,在现实中碰壁,更愿意沉浸在“回忆过去”的思绪中。
这本就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2、“逃避现实”
有一些囤积症们,常常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开始的时候,家里还没有那么乱;当他意识到家里很乱的时候,已经没有心思再去收拾家里。
每天下班回到家,看到乱糟糟的环境自己心中就烦闷。
所以,他们宁愿找各种借口留在外面,也不想回家;
宁愿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忙碌,也不愿意收拾东西。
这是一种“惯性逃避现实的思维”。
3、过度担忧未来,又不看好当下
不愿意接受现在,所以沉浸在过去;
不看好当下,也担忧未来,所以他们总是想着为“日后做打算”。
就像大疫刚起时,许多人都抢着往家里囤菜,囤粮食。
可东西囤在家里,用到的几率很小很小;到最后,要么送人,要么过期浪费。
有些人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疯狂给孩子买衣服。
可婴儿成长的速度是很快的,一眨眼的功夫,你买来的衣服就穿不上了。
这就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送给周围的人,又不一定能遇到合适的。
“过度担忧未来”,也容易让一个人养成贪婪和浪费的心态。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
热爱囤积的人,是对过去的一种“补偿心理”。
报复性消费,报复性囤积,是因为自己过往没有能力获得这些;如今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就要尽量满足自己。
-02
如何改变“松鼠症心理”?
1、有效整理,给生活做减法
桌面上用不到的东西,就放在厨子里收纳整理;
衣柜里穿不上的衣服,要么送人,要么捐出去,要么丢掉;
手机里过度囤积的app,聊天记录,只会让你使用手机的体验感变差;
将家里的每一件东西,都归纳整理。
在丢掉或送人之前,问清楚自己几个问题:
这些东西,在未来的使用频率高吗?
这些东西,真的还适合我吗?
这些东西,用处多一些还是浪费多一些?
整理生活,就像整理社交。
对你而言,无意义的社交和圈子,都应该远离;
而生活里的减法,也是如此。
2、要有“活在当下”的心态,贪多嚼不烂
什么是活在当下?
并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不过度沉溺于过去,不过度为将来感到悲观。
珍惜当下,才能减少你缅怀过去的情绪;
抓住当下,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降低你未来生活的悲观。
而贪多嚼不烂,就是每次只用一点,只买一点,只占有一部分。
冰箱空了,可以去超市买2-3天的菜,而不要囤一周的菜。
菜吃不完坏掉的时候,你的挫败感和负罪感,要远远大于你消费时的快感。
凡是“用力过猛”的事情,最终都不会让你感到开心。
你应该让你的每一次付出,每一个计划内的时间,都能获得相应的回报。
比如:
工作1小时,总得让自己认真50分钟,总不能1个小时都摸鱼;
每天安排一个“小计划时间表”,在生活的间隙里,去打磨自己。
今日话题:
你有没有“松鼠症心理”?
(文章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