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惠,1968年出生于四川成都都江堰,是个性格泼辣的川妹子。
1990年,还是青春少女的易德惠,为了爱情,离开故土来到西藏拉萨,只因为她的男朋友在西藏当边防军。
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可是它并没有留住易德惠。她的男朋友退役下来后,两个人决定在西藏结婚、定居。
最初,他们在拉萨做服装生意,之后又在拉萨卖鞭炮和月饼,到2003年时,夫妻俩已经积累了500万财富,衣食无忧,最是风光快活。
有一天,易德惠夫妻俩从拉萨到那曲的一个朋友家做客,主人用酥油茶和风干肉招待他们。尽管他们在西藏生活多年,但还是第一次吃到如此美味又特别的风干牦牛肉。
朋友告诉他们:这是当地藏族牧民制作风干牦牛肉的方法,每年10月他们在房顶铺上厚厚的牛粪,把大块的牦牛肉放在上面,在零下40度的天气下慢慢风干。
易德惠觉得这种土办法虽然简单实用,但是缺点也很突出,就是不卫生,容易变质。她的丈夫想到了将四川老家制作腊肉的工艺运用在风干肉上,既能延长保质期,又很卫生。
夫妻俩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因为当时市场上几乎没有卖风干牦牛肉的,他们越想越靠谱,立即就搞了起来。
2004年,夫妻俩花费积蓄,引进四川腊肉生产设备,在那曲草原上开办了西藏首家牦牛风干肉加工厂。
他们生产的风干牦牛肉是杀菌处理后真空包装的,保质期是一年,然而,一经推出市场,并没有受到当地藏族人的欢迎。虽然他们的风干牦牛肉包装好看又卫生,但是很多人还是喜欢吃用传统方法制作的风干牦牛肉,流传了几千年的味道很难改变。
夫妻俩本来信心满满的投资建厂,可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卖不好,几百万投资血本无归,十几年打拼挣下的家产眼看一下子就要败光了。
2005年,易德惠将风干肉加工厂交给丈夫一个人打理,她回到拉萨做起了老本行,以弥补加工厂的亏损。
一年后,易德惠又通过服装生意赚了近百万元,可是加工厂还是入不敷出,濒临倒闭,她的丈夫四处奔走,依然于事无补。
2006年,易德惠的丈夫因车祸突然去世。
她在清理丈夫的遗物时,发现了他生前随身携带的一个笔记本,里面记录着他欠下的1200多万元债务。而后,三天两头就有人上门要债。
易德惠彻底绝望了,没想到他们的加工厂欠下这么多债务。她想一死了之,可是转念一想,自己死了留下2个孩子谁来照顾,还有家中的老人怎么办?
那些日子,失魂低落的易德惠经常一个人,在丈夫的办公室,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员工敲门也不开。
之后,她又在办公室发现了丈夫的一个笔记本,丈夫生前刚刚在上面写完一份商业计划书,是将牦牛肉加工成熟食品,以此来拓展销路,救活加工厂。
易德惠知道这是丈夫深思熟虑后制定的一个计划,她决定完成丈夫未尽的事业。
2007年初,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易德惠拿到了几百万元贷款,改建了厂房。熟牦牛肉制品慢慢在拉萨成为热销,甚至有的超市还出现断货现象。
可是,产品卖得好了,采购牦牛却成了难题,因为每家养殖户的牦牛都不多,很难维持工厂的规模化生产,加工厂眼看就要断货。
这时候,那曲农牧局副局长的夏德军为易德惠解决了难题,他将牧民以村为单位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经济合作社,这样零散的牦牛供应点变成了一个整体,与易德惠签订收购合同。
2007年8月,易德惠又引进新的熟制品生产线,将牦牛肉制成了几十种口味,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
2008年,易德惠和旅游公司联手,在西藏阿里、林芝等地的10多个著名景点开办了卖场,每年来西藏旅游的数百万游客也成了她的顾客。
2010年,易德惠的牦牛肉加工厂的年销售额一下子跃升到3000多万元,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赚了一千多万,她的“藏北”牦牛肉也成为了当地知名品牌。
更令人欣喜的是,易德惠在创业的路上又重新收获了爱情,她与夏德军喜结良缘,过上了幸福甜蜜的生活。
2011年,“藏北”牦牛肉专卖店在全国开店,易德惠的净利润超过4000万元。
易德惠本来干着顺风顺水的服装生意,后来盲目投资牦牛肉加工厂,没有挣到钱反而背上千万债务,丈夫去世前留给她一纸项目报告,又让她东山再起,顺利翻身。只是,可惜了她的丈夫,意外去世,甚是可怜,没来得及看到自己的项目大获成功。
创业其实没那么难,只要选对了路,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