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元素都有独特的原子半径与电子构型,却在相互碰撞中形成奇妙反应。
王思凝、艾柯代·尼亚孜、张译引、卓佳芯均是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2025届本科毕业生,她们就像是这样的“化”漾元素,在不同领域构建无限可能,用4年时光书写了一部现实版的“元素周期表”。在本科期间,同寝室的她们累计获得成思危名誉校长奖学金、“挑战杯”上海市金奖、上海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特等奖等在内的64项荣誉。
2021年9月,拖着行李箱的4个身影在华理奉贤校区25号楼617门前交错。来自祖国各地的4位女生:东北的王思凝、西北的艾柯代·尼亚孜、东南的张译引、西南的卓佳芯,她们让617寝室充满新生的活力。
从一开始的互不熟悉,到后来慢慢一起上课、一起吃饭,寝室便成了未来4年的“反应容器”。她们也逐渐成为在这个偌大的校园里最好的朋友。
艾柯代在大学生活中完成了一场破茧成蝶的自我蜕变。大一时的她作为少数民族学生,自身基础较为薄弱,加上没能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在学业上出现一定困难。但在辅导员的悉心引领和室友们的鼓励与帮助下,她逐渐找到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学习的动力。作为材化212团支书与艺海艺术团负责人,她凝聚集体力量,与同学们一起做好班级建设、组织多样的社团活动。即便日程满满,她还会在空闲时间投身志愿活动与企业实习,在实践中磨砺自我。艾柯代在人生的谱图上浮现出布拉格衍射峰,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
王思凝作为应化211班长、层长、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她把很多时间投入到学生活动中,带领班级获得优良学风班集体等荣誉。同时,她还在课后时间参加钢琴团的演出,在追光灯下展现出棱镜般的虹彩。她还参加“知行杯”“挑战杯”等比赛,在充实的活动中积累着经验,获奖的同时也没有放松专业课的学习——那些穿梭于寝室、教室与大学生活动中心的脚步,终将协奏曲谱成了人生多重态叠加的波函数。
张译引大一开始便积极探索自身的可能,做过勤工助学办公室助理,也走进企业实习,在DSM、Heraeus等公司积累实验室工作经验。在一次次的探索过后,她坚定了留学的选择。最艰辛的日子里,她要同时应对雅思和GRE的高压备考,也未曾放松课堂与实验的每一环。她在生活的高频振动中,缓慢叠加出属于她的状态函数——不设限,多维度向前。
卓佳芯在本科期间收获了宝贵的团队合作经验与友谊,也为校园增添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瞬间。作为学院学生会社团部副部长与化学基地210的组织委员,她在学习生活中始终以严谨与勤奋为准则,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并在实验创新竞赛、“互联网+”等多项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她的成绩在坚持与努力的反应收率间达成完美守恒,将热爱与实力凝聚成了成长轨迹中最闪耀的篇章。
王思凝和艾柯代保研至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卓佳芯保研至上海交通大学。张译引则在暑假实习,准备GRE和申请材料以及面试,2024年12月网申后,她收到了7所院校的offer,最终选择卡内基梅隆大学AIE-ChE硕士项目。
有人问“共同优秀”的秘诀,她们指着元素周期表右下角的注解:“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增加而减小。”或许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复刻他人的成功半径,而是像同周期的元素般,在相似的起点走出独一无二的电子云轨迹。当四个灵魂既各自保持电离能,又共享着共价键般的羁绊,这大概就是青春最绚丽的焰色反应。
原标题:《看华理4个女孩的“化”漾元素人生》
栏目编辑:马丹 图片来源:华东理工大学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