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教育星球|过来人:让志愿匹配本科后的规划,勇敢抉择不怕犯错

从线下的集中摆摊到线上的长时段咨询,从学校的全年级宣讲会到家长寻求的个性化“问诊”。连日来,2025年度高考升学咨询成为应届考生和家长忙碌的一件重要事情。

高三考生们,你们是否对自己的未来有些迷茫?是否不知如何在茫茫志愿中左选择?这些过来人的心声或许可以为你提供方向。

■2020届高中毕业生、《未保法》法规意见被采纳者 李骏豪

回顾来时路,在高考志愿填报之际,眼光放长远,让当下每一份努力都指向更辽阔、更适配自身发展的未来。

重点之一在于提前做好大学毕业后的规划,若以考公、考编为方向,便有明确的专业限制;若以考研为方向,便更立足于学术,需明确自身志向,即便是排名较后的院校也值得选择;若以就业为方向,需斟酌权衡学校和专业的优先级,名校在就业市场有更高优势,而部分双非院校的特定专业在细化赛道上同样具有“性价比”。

■2023届高中毕业生 周抒怡

两年前填报志愿时,出于个人兴趣爱好的角度,我想填报法学专业,而出于对未来就业前景的预测,我的家长则更建议填报经济类专业。经综合考虑后,我们决定将一所政法院校的经济类专业作为主要目标填报志愿。一来该经济类专业往年的录取分数比法学专业低,于我而言更“稳”;二来该校在大一学年结束后有一次转专业机会,我可以用一年的时间学习经济类课程并旁听法学课程后,再做一次决定。

最终我顺利被该政法院校的经济类专业录取,并在大一结束后决定继续攻读经济类专业而非法学,因为现实中的法学学习与曾经个人预想并不一致。希望我的经历能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帮助,在个人兴趣和现实考量有冲突时能找到折中、合适的选择。

■2023届高中毕业生 李怡君

回看18岁的自己,面对如此复杂的志愿填报表,确实很难在自身的追求与父母的经验中作好平衡。但对于18岁的我们而言,能够勇敢作出抉择,并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时有继续奋斗的勇气,就已足够了不起。放眼未来,人生的容错率远超乎你的想象!

■2024届毕业生 江天杰

提及高考志愿填报,感慨万千。当时春考,我已过了某所院校的入围线,获得校测机会,原本想过不用再经历一轮秋考的煎熬,就此稳妥上岸。但就在校测前一晚,我却看着手机里的通知久久不能入眠。我开始反复地权衡:就要这样放弃了吗?真的甘心不再拼一把理想,不去追一次梦校?我“翘”掉了该院校的校测,最后通过秋考圆了梦。

这一段经历也成为了我的老师: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志愿填报不是“哪里能上就填哪里”,它是对我们未来方向,自我认知与现实考量的拷问,值得我们慎重对待。

展开聊聊我填报志愿的心路历程。

最开始,我先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喜欢什么?在我看来,这是所有决策的核心。志愿填报是有可能左右未来几十年人生的抉择,相信没有人会愿意日复一日地与不喜欢的专业打交道。当然,兴趣之外,现实也不可忽视——梦想固然重要,但人不能不吃饭。就比如我的志愿表并没有严格按照“冲、稳、保”的模式把院校按往年分数线降序排列。举例来说,我希望毕业后能在上海工作,所以我把分数更低的H校排在J校之前。这是我结合自身需求作出的权衡——除非院校的办学水平呈碾压之势,否则我会更重视就业因素。我建议在填写志愿之前,先理清自己重视的因素,并为它们排出优先级。

其次就是信息的收集,这一步真的非常关键。在高考后,我通过网络查阅了大量院校往年的录取分数和位次作为参考,同时也请教了很多老师、学长学姐和朋友,了解学校的教学风格和专业的实际内容、就业方向。对于最感兴趣的几所大学,我还参加了他们举办的校园开放日活动,亲身体会校园氛围,向学校招生办了解无法查到的信息。我认为,信息的全面性,决定了你能否做出理性且精准的决策。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实力。很多时候,不是你不够优秀,而是你没有掌握关键的信息,从而错失了更好的机会。每一届考生都会面对信息差带来的挑战:不清楚专业实际内容、不理解招生规则、忽略调剂风险……而这些问题,往往只要早一点查、细一点问,就能避免。因此,我想给大家一个小建议:请务必重视信息的收集,去查找资料,去请教他人。做出有准备的选择,才更有可能接近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原标题:《新民·教育星球|过来人:让志愿匹配本科后的规划,勇敢抉择不怕犯错》

栏目编辑:郜阳 文字编辑:马丹 题图来源:新民晚报制图

来源:作者:李骏豪 周抒怡 李怡君 江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