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段课文太难背?科学记忆流程让孩子效率翻倍,家长不再崩溃!

文|凝妈悟语

语文学习进度飞速,一天学完《要下雨了》,晚上的任务是背诵全文,可把孩子愁坏了!还没开始背,就皱起了眉头,说:好难背呀!9个自然段呢!

以前说起背课文可是小菜一碟,在家仅仅读一遍或者直接开背,几乎不花什么时间。今非昔比,课文变长,新知识增多,背诵的难度也自然上升。

本来不想过多指导孩子,为了完成背诵任务,也不得不各种支招。即便如此,孩子也是花了近40分钟,才踉踉跄跄地完成背诵。加上写字、做试卷等其他作业,一晚上把两个小时贡献给语文学习,仅给数学留下了可怜的10分钟。

首先,提振情绪

看孩子有畏难情绪,非但不能火上浇油,还要帮助灭火。

因为消极情绪会削弱孩子的学习动机,也降低孩子的学习能力。如果把大脑比作水管,就好像被水泥堵塞一样,无法流通,不想背,也记不住。

相反,如果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情绪,让孩子愿意克服困难,感受到“我能行”的力量,就更容易背诵课文。大脑好比打开的闸门,无比顺畅。

这种现象,不管从脑科学还是心理学角度都有很多研究。即使不懂理论,也曾经或多或少亲身感受、经历过。所以,不要忘记孩子是曾经的自己。

方法很简单,只要忍住不发火就好了。如果忍不住,就做深呼吸、暂时离开,消消气之后再回来面对孩子。

跟孩子说:你可以,你背诵没问题。以前的课文简单,花的时间少,这篇课文长,花的时间是要多一些,耐心背就好了。不信,我们试试看。

如果我们冷静了,孩子的情绪也会缓和,慢慢从防御转向合作。

其次,理解课文

孩子记不住课文,往往是不理解、不感兴趣,要给孩子提供支持。

第一个方法,我读他听。

成人毕竟对语句的理解把握更准确,当我们有声有色、附加动作、连贯朗读的时候,传递给孩子的就是完整的、可理解的信息。

孩子自己读的时候,对个别词句不理解,会导致破句、漏字而断章取义,读起来都拗口,不能形成完整的信息块,就很难记忆。

第二个方法,交流讨论。

对于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提问互动,让生涩的知识变得有趣,提高孩子主动探索理解的积极性。

比如“天阴沉的”是什么样子,某天下雨前看过这样的景象。“燕子为什么会低飞?”看孩子能否进行口述。还能想到或者曾经看到过哪些动物在大雨前的活动?

第三个方法,影像辅助。

早有研究,视觉元素可以增强学习和记忆。

过去,很多孩子会画画理解课文。现在有个很方便的方法,就是直接上网查找课文对应的视频,有动画、有朗读,相得益彰。

孩子一看,就乐开了,看了两遍,背诵热情高涨。

再次,分块记忆后整体串联

对于长文章来说,从头背到尾很困难。如果把课文划分成不同的组块,信息被压缩减少,记忆就会变得轻松。

最简单的方式,是分段记忆。按课文的9个自然段,一段一段记忆,再合并到一起,背诵难度明显降低。

我读一段,让孩子复述一段,有的读一遍能记住,有的读两三遍。每段背好后,让孩子从头到尾顺下来,只会漏掉极个别的词句。像“弯着腰”“边飞边说”“是要下雨了吗?”“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再强调一下,背两遍就可以。

还可以用不同的划分方式。

1、按故事情节发展划分:总分总结构。

第1自然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第2-7自然段,下雨前燕子低飞、小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的现象。

第8、9自然段,故事结尾,下大雨。

2、按动物角色划分:4个动物。

小白兔有关的自然段,第1、2、4、5、7、8。

小燕子有关的自然段,第3。

小鱼有关的自然段,第6。

蚂蚁有关的自然段,第7。

3、按自然现象划分:

燕子低飞、小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的原因。把这些难点记住,再补充前后情节即可。

选择孩子喜欢的组块方式,背诵起来事半功倍。

最后,巩固复习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指出,信息在学习后不久就会遗忘,需要在特定时间间隔后重复学习,遗忘的速度会降低,记忆效果显著上升。

在短期内,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可在晚上睡觉前,和次日早上起床后各背诵一次,记忆会更扎实,在课内检查时不容易出错。

因为晚上睡觉时,大脑看似休息,实际会整合信息,将一些没有记住的信息进行固化。

早上起床后,大脑处于低干扰、高可塑状态,记忆效率更高。

写在最后:

当孩子背诵课文困难时,我们的帮助会耗费很多精力,但是科学的记忆流程却会降低孩子的记忆难度,缩短学习时间,提升孩子的自信,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也会让孩子在将来自己掌握科学的方法,到时候我们就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