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韶关学院智能工程学院纵向帮扶武江区示范校建设“十名博士进一校”工程之博士进班级“思政第一课”,在龙归中学、龙归镇中心小学同步启幕。
韶关学院教育学部、韶关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带领20名博士团成员分别走进龙归中学、龙归镇中心小学,开讲《科技强国,点燃乡镇少年科技梦》。
博士们围绕“厉害,我的国,科技强国取得伟大成就”“奋斗,我的博士生涯,科研创新进行中”“努力,你的科技梦想,强国有我在当下”三个小专题,将科技强国的种子播撒进乡镇少年的心田,拉开高校智力资源助力乡村教育、科技思政赋能“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序幕。
课程准备阶段,智能工程学院博士团队先后2次到访龙归中学、龙归镇中心小学,与各自驻班班级的班主任们围坐在一起,了解班级学生的个人情况,探讨精准育人举措。
在交流中,乡村教师表达了他们的现实困境:“有些孩子闷闷不乐,心里总藏着很多小心事的样子,我们也很担心”,“有些孩子一放学就要帮家里干农活,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学业成绩总提不上来。”
博士们拿出随身携带的备课本,将这些学情记在心上,融入到教学设计中。
龙归中心小学六年级(6)班教室屏幕上展示着40年前龙归镇坳头村的田埂小路、老式土砖教室。“这是 1985年的龙归镇坳头村村小的照片,这些场景就是我真切的小学学习生活的环境,虽然很破败,却也成就了今天的我。”土生土长的龙归人陈名涛博士点开对比图,当年的泥泞山路如今铺满光伏板,无人机在他曾放过牛的山坳里巡航。
作为从龙归镇村小走出的博士,陈名涛用自身艰苦求学、个人的成长、科研探索等经历,向同学们勾勒出一条从田埂走向高等学府的真实路径。
胡松喜博士将港珠澳大桥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比作“蜘蛛结网的韧性”,用 “满格信号背后是科技卫兵守护”解读 5g 技术,当屏幕展示中国经济总量、制造业规模等数据时,后排学生不禁感叹 “中国制造真厉害”。
同是农村出身的胡松喜还分享从村小到博士的成长轨迹,笑谈“拆坏电表导致家里停电”“书包里装猪草去上学”的童年,坦言实验室屡次失败的坚持以及他对于25年艰苦求学生涯的人生感悟,最后他在黑板写下“少年强则国强”,寄语乡村少年“你们的好奇心,就是探索科技星辰大海的船桨。”
文、图|记者 欧阳志强 通讯员 尹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