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残教师姚亮:用音乐奏响生命华章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王世杰

在“全国助残日”前夕,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仫佬族教师姚亮,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带着对这位自强模范的深深好奇与敬意,我们走近姚亮,探寻他用音乐书写的生命华章。

姚亮在表彰大会现场。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遭遇重创,他从舞台转到讲台

1996年,姚亮22岁,却不幸遇到了命运的转折点。那时,他是原武警广西总队政治部文工团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舞台上的他光芒四射,用精湛的表演为观众带来无数欢乐。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他的颈椎粉碎性骨折,他被诊断为二级残疾。“你可能终生与轮椅为伴。”医生的话语如同一记重锤,打在他心上。

这对于视舞台为生命的姚亮来说,无疑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内心的绝望将他笼罩。但姚亮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坚韧。经过与伤痛的顽强抗争,他毅然坐着轮椅登上讲台,决心重新追寻人生的价值,开启一段全新的逐梦之旅。

幸运的是,受伤约三年后,姚亮通过不断努力复建,竟突破医生的预期,摆脱了轮椅的禁锢,之后又丢掉拐杖,恢复了直立行走。

用音乐点亮特殊群体的未来

姚亮将全部心血倾注于音乐教育中。他坚信,音乐是跨越障碍的桥梁,能为特殊群体照亮前行的道路。在他的悉心培育下,盲童钢琴家蓝宝石脱颖而出,在音乐世界中绽放光彩,多次应邀参加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交流演出;他指导的学生团队,在国际艺术展演中多次获得大奖,用实力证明了特殊孩子同样拥有无限可能。

姚亮(右三)带队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姚亮(中间黄衣)带队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为了让音乐的种子播撒得更远,姚亮发起“乡村音乐教师培训计划”,免费培养了218名基层音乐骨干,为乡村音乐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在金城江区,他坚持五年为残障儿童开设周末音乐课堂,用一首首原创作品,点燃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每次看到孩子们露出灿烂笑容,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意义。”

姚亮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他主持的《寻梦山水间》项目,将铜鼓制作、山歌对唱等非遗文化融入教学,培养出32名兼具传统艺术素养与现代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他研发的OMO钢琴教学模式,打破了视障学生学习音乐的壁垒,让音符变得“可见”,更是通过线上传播惠及全国12万名特教学生。

此外,他的“音乐+电商”助残模式,帮助17名残疾人实现了经济增收,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新的希望。“我希望通过教育创新,为特殊群体打开一扇通向广阔世界的窗。”姚亮说。

姚亮(后排左一)带队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以艺术之名传递爱与希望

姚亮深知,艺术不仅能改变个人命运,更能凝聚社会力量,传递温暖与希望。他为2008年北京残奥会创作歌曲《梦想的延续》,用激昂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诠释了残疾运动健儿们永不言弃的精神,因此被北京奥委会授予“缘来奥运100人物”。2023年,他又作词作曲了一首《石榴结籽一家亲》,全网播放量超500万次。

2012年,他得知河池矿工谭斯译热爱音乐,便极力将其推荐给电视台导演,使得导演直接到矿里“挖”人。谭斯译后来获得2012年《一声所爱·大地飞歌》全国七强,被誉为“矿工歌手”。谭斯译对此非常感恩,他说:“姚老师的这份知遇之恩,一辈子难忘。”

作为河池市残联兼职副理事长、河池市肢残人协会主席,姚亮还发起了“残健融合计划”,组织健全人与残疾人同台演出,用音乐搭建起沟通与理解的桥梁,让社会看到残障群体的才华与活力。

姚亮说,未来,他将继续在音乐教育和助残公益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音乐传递爱与希望,助力更多人实现梦想。

姚亮(左四)同其他获奖人员在人民大会堂合影留念。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戴昕明

校对:麦雪莉

责编:谭双梅

审核: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