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一句流传千年的古诗,居然因为两个字,把家长们惹怒了!
“停车坐爱枫林晚”原本是描写秋景的名句,最近却有家长跳出来,说这句诗“有问题”,甚至建议从教材里删掉。
理由听起来挺“正经”,但细细一琢磨,好像又有点离谱,甚至还被网友吐槽“想太多”。
到底是古人太浪漫,还是现代人太敏感?这句诗真的“污”吗?背后又牵扯出怎样的教育观之争?
一场从课本里的风波
去年,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里的杜牧名作《山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这首写于唐代的小诗本是孩子们学习古典文学的入门作品,其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尤为经典,描绘了诗人在秋日旅途中被枫林美景吸引,停下车来驻足欣赏的情景。
问题就出在这个"坐爱"二字上。
有家长认为,这个词组在现代语境下容易让人产生不良联想,担心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这些家长甚至向有关部门反映,建议将这首诗从教材中删除,或者替换成其他表达方式。
实际上,在古文中,"坐爱"的意思是"因为喜爱",表示诗人因为喜爱秋日傍晚枫林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
这完全是一个表达审美情感的词语,与现代人可能联想到的含义风马牛不相及。
这一争议很快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
许多网友表示不解,认为孩子们的思维纯净,根本不会往成人想象的方向联想。
也有人认为,与其担心这样的词句,不如关注现在网络上、生活中更直接的不良信息。争论的双方各执一词,一时间讨论热度不减。
"毒教材"下的过度敏感
要理解这场争议,我们需要回到一年前。
2024年年初,一场关于某出版社"毒教材"的争议曾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
当时,有家长发现某教材插图存在不当内容,引发了全社会对教材内容审核的关注。
这一事件之后,教育部门对各类教材进行了全面排查和整改。
这次"毒教材"事件对家长们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许多家长变得格外警惕,开始对孩子接触的各种内容进行仔细审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连千年古诗中的词句也未能幸免于难。
一位小学老师表示,自己教了二十多年书,从来没有学生对"坐爱"提出过疑问。
"孩子们的思维其实很单纯,他们理解的就是字面意思,是大人的思维复杂了。"李老师说。
自从"毒教材"事件后,有些家长变得特别敏感,学校收到的关于教材内容的疑问明显增多。
教育专家王教授认为,家长的担忧虽然可以理解,但过度解读反而可能引导孩子往不良方向思考。
"如果我们对传统诗文中的字词斤斤计较,很多经典作品都将面临被删改的风险。"
他举例说,像"春宵一刻值千金"、"红杏出墙来"这样的诗句按照某些人的标准可能都要被删除,这对文化传承是极大的损失。
现代视角下的文化误读
这场争议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现代人如何正确看待和理解古代文化?
语言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许多词语的含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我们用现代人的思维和语境去理解古代文学,很容易产生误读。
中文系教授张教授指出,"坐爱"在唐代完全是一个中性词,表示"因为喜爱而停留",跟现代人可能联想到的含义毫无关系。
他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解词语的原意,而不是回避或删除。
"如果我们因为现代人的某些联想就否定传统文化作品,那将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也会让下一代失去接触优秀文化遗产的机会。"张教授说。
有趣的是,这场争议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带来的影响。
孩子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高度开放的时代,比起古诗中的词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可能更值得家长们关注和引导。
文化评论人李先生表示:
"我们不能一边任由孩子们沉迷网络游戏和短视频,一边又对古诗文斤斤计较。真正需要的是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和价值观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删除某些内容。"
教育的真正核心是什么
这场关于古诗词的争议,实际上触及了当代教育的核心问题:我们究竟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环境?是过度保护还是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复杂的世界?
心理学家刘博士认为,家长的过度保护可能会适得其反。
"当我们试图把所有'不适合'的内容都屏蔽掉时,反而可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通过其他渠道去寻找答案,这些渠道可能更不可控。"
她建议家长们与其回避问题,不如坦然面对,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教材监督确实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配合。
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远比删除几个词语更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北京某小学的校长表示:
"我们学校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正确价值观。对于传统文化作品,我们鼓励老师进行恰当的解读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回避某些内容。"
有专家指出,现代孩子确实比过去早熟,但这恰恰需要我们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教育,而不是把他们置于信息真空中。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回避问题不是解决之道,正确引导才是关键。"
教育部一位官员表示,教材编审工作确实需要认真负责,但也要尊重文化传统和教育规律。
"我们鼓励社会各界对教材提出建设性意见,但也希望大家能够理性看待,不要因为个别词句就否定整部作品的价值。"
《——【·结语·】——》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穿越时空,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面对《山行》中"坐爱"一词引发的争议,与其纠结于是否删除,不如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理解传统文化。
毕竟,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心灵,而非遮蔽视线。保护孩子不受伤害的同时,也要给他们提供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智慧。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教育观察》杂志社联合调研报告(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