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学生敢举报导师了?师生关系到底怎么了?

最近几年,学生举报导师的事件越来越多,从北京邮电大学15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情绪暴力、克扣津贴,到华中农业大学11名硕博生实名举报导师学术造假,以及更多未被曝光的类似案例,各种社交媒体上学生吐槽导师的帖子,似乎师生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紧张。


为何在传统观念中本应"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关系,会演变成如今的剑拔弩张?


以前,学生遇到不公平对待,大多选择忍气吞声,因为怕影响毕业;而现在,越来越多学生选择站出来发声,甚至不惜赌上自己的学业前途。为什么现在学生敢举报导师了?师生关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1. 导师权力太大,学生只能忍?



在研究生阶段,导师的权力几乎是“绝对”的——能不能发论文、能不能毕业、能不能拿到学位,基本都由导师说了算。这种权力不对等,让很多学生即使被压榨,也不敢反抗。


比如,有的导师让学生干杂活,取快递、带孩子、甚至帮自己家里装修;有的导师克扣助研津贴,把学生当免费劳动力;还有的导师情绪不稳定,动不动就威胁学生“不听话就别想毕业”。学生怕得罪导师,怕被延毕,只能默默忍受。


但现在的学生不一样了。他们更清楚自己的权益,也更愿意用法律、舆论等方式维权。社交媒体和网络曝光给了他们发声的渠道,让原本“不敢说”的事情被摆上台面。


2. 学术圈太卷,导师也“压力山大”?



导师和学生关系紧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学术圈太卷了。


现在高校评价导师的标准,主要看论文、项目、经费。导师为了评职称、拿项目,不得不拼命压榨自己和学生。有的导师甚至让学生造假数据、水论文,因为“不发表就出局”。


这种情况下,导师和学生不再是“师徒”,而更像是“老板和员工”。导师要业绩,学生要毕业,双方都压力巨大,矛盾自然容易爆发。


这种导向下,部分导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争取项目和发表论文上,对学生的学术指导和生活关怀严重不足。


3. 为什么以前不举报,现在举报变多了?



以前学生不举报,是因为缺乏渠道,但现在不一样了:


网络曝光让维权更容易:各种网络社交等平台让学生能直接发声,舆论压力倒逼学校处理问题。


年轻一代更注重个人权益:95后、00后更不愿意忍受不公平待遇,他们更敢说“不”。


高校管理逐渐透明化:虽然仍有学校“护短”,但教育部和公众对师德问题的关注度提高,让举报更有用。


4. 师生关系还能回到“尊师重道”吗?



学生举报导师事件频发,暴露出高校在导师监督机制和学生权益保障方面的双重缺失。从已曝光的案例看,涉事导师的违规行为往往持续多年却未被发现,说明学校的日常监管存在盲区。例如,未按规定发放助研津贴这种有明确记录的行为,为何需要学生举报才能被发现?


在传统社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在现代大学,"导师"的英文"supervisor"本身就含有"监督者"的意味。这两种角色如何平衡?


教育家梅贻琦曾说:"师生犹鱼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不求而至。"



理想的师生关系应是引领而非控制,是共生而非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