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我就业中的一波三折,成了“小厂来了一个大学生”的现实版

1989年7月,我毕业于沧州师范专科学校,简称沧州师专(现改名沧州师范学院),当时国家对大学生实行包分配,原则是沧州师专原籍各县市的学生都必须回本县市的乡中学去任教,89年春,我通过关系认识了沧州市人事局编委的一个亲戚,想通过他把我留到沧州市。经过半年多的接触,他对我印象还不错,我和他也拉近了关系,走得很近,那年春天他在市区边上的一个村子里申请了一块宅基地,正在盖房子,我经常去他那里帮忙干活。毕业后,为了方便和他接触,同时也正是大学生分配的关键时刻,我没有立刻回家,就借住在沧州日报工作的一个同学那里。

那年,大学生分配不是很顺利,原则上大学生必须下基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一律不接收,沧州师专的学生一个不留的回原籍教委等待分配。在这种情况下,我留沧州已经无望了。但我的这个亲戚却让我再等等,我自己也因为毕业之初没有及时去县教委报到,后来再去报到也生怕县教委那里不好交代,其实当时我的档案已经被调到县教委了,县教委已经把我分配到我们县里的一个乡中学,在这期间,我迟迟不去学校报到,县教委还给我发了两次函到家里,大意就是:如果不按指定日期到学校报到,县教委将要把我除名。那个时候,真是有点儿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思,第一次发函我执意没去学校报到。学校还托人给我带话,催促我前去报到。第二次发函过来,我也有些沉不住气了,如果真把我除名,估计档案就有可能被退回学校,我把这个情况也和给我联系工作的这个亲戚讲了,他也不置可否,最后他说让我先回县里中学报到,等将来有机会了再办调动手续把我调回来。

记得那已经就是9月底了,记得那是一个周日,准备回家后,正好周一去学校报到,而且当时有一个惯例,如果赶到月中15号之前报到可以开整月工资,如果30号或31号之前报到可以开半月工资,周一就是29号了。当时我住在我同学所在的沧州日报的单身宿舍里,早上去上车需要让他帮我带一下行李送我上车,我自己实在拿不了。我同学很舍不得我走,我们是最要好的哥们儿,他故意不起来送我,说再让我住一天再走,一般那个时候就休息一天,一般周日喜欢睡懒觉,也因为我要走了,头天晚上我们聊了很久,他的同事夫妻俩还特意请我喝了酒,全是为我送行。也巧我没有走也倒对了,上午我的一个被分到沧州炼油厂的同学过来告诉了我一个消息,说我们有三个女同学分到炼油厂,昨天报到了。我就立刻和他一起去炼油厂问个究竟,她们就说地区教委通知他们去开了改派信,然后拿着地区教委人事科的改派信就可以把档案同时调走到接收单位报到,原来他们计划留沧州市已经通过关系把档案没有被调回县里,这是与我不同的,我没有把档案留在地区教委,所以档案回到县里,县教委就统一分配了(当年地市没有合并)。听到这个好消息,我喜不自禁。我以为我也可以去地区教委办理改派手续了。

周一一上班,我就去市人事局找我的亲戚,想让他带我去地区教委。他给地区教委的人事科长打了一个电话,人事科长说在地区或外地驻沧单位有接受函的可以办了,市里的情况他不了解。我的亲戚随后又给沧州市教委人事科长打了电话,市教委人事科没接到通知,应该是进市里的单位还办不了。当时我们只知道沧州师专的学生原籍在地区各县市留沧州市需要地区的一个行署副专员亲自签字批复才可以。看来在这之前,她是没有开始签字。我的亲戚是在市人事局,地区的单位他不认识人,无法替我找到接受单位。既然到这一步了,我也不计划回家了,决定继续等下去,同时计划自己到地区或外地驻沧单位碰碰运气。

第二天中午,我和我同学正准备下楼吃饭,一个在石家庄分配碰到同样情况的同学来找我报社的同学,他是河北财经学院毕业,留石家庄没有成功,准备回沧州找工作单位,因为原来计划留石家庄,没有来沧州地区教委报到,也没有在沧州落实单位,那个时候,分配工作已经结束,他也只能自己再联系接收单位。我和他同病相怜,我们就开始共同去地区或外地驻沧单位去毛遂自荐了。我们先后找了十三化建、沧州炼油厂、化勘公司、地区医院。最后地区医院同意接收他,而不接收我。他办理了一切必要的手续就去地区医院入职了。我仍然像个无头的苍蝇乱撞。

时间大约又过了一个半月,记得是11月28日,突然得到消息改派市里单位也开始可以办了,我心里乐开了花,那就好我的亲戚正好身体不舒服。我不好意思再麻烦他了,我就自己去地区教委人事科找到科长说明情况,他让我去市教委人事科开个信过来,意思就写市教委同意接收,然后我马不停蹄地跑到市教委人事科找到科长,他说,你得在地区教委开封他们同意放行的信。我又返回地区教委人事科,他坚持市里开信给他们,市里却坚持地区开信给他们,总之,谁也不给开这个信。没办法,我只能再找到我的亲戚,他和我一道去了地区教委找到了人事科长,人事科长见到他口气完全变了,他领我们找到他们的办事员,嘱咐办事员给我把改派信开了,办事员立刻给我们县教委人事科股长写了一个便条:该生拟改派沧州市,如同意,请把档案退回。我就带着这张对我来说贵如圣旨的便条回到县教委,找到便条上的股长,股长看了一眼便条,没有立刻表态,他到隔壁房间找来了教委主任,教委主任显得很不高兴,说了几句,意思是我想留沧州市也没有提前和他们打招呼,发函也不理会,表示档案不给我。我无计可施,突然想起我同学的父亲,我找他说明情况后,他就给教委主任写了一个信,让我拿着信直接找教委主任,我不敢做任何停留就去教委找到教委主任,把信给他,他看完信后,就把人事股长喊过来,指示他把档案给了我。我拿着档案不敢停留就跑回地区教委,地区教委立刻给我开了一个改派通知,让我自己连同档案送到市教委去。市教委人事科接到信后,不知从哪里找出来市房管局同意接收我的一页信纸,就给市房管局开了一个干部介绍信。记得那天是11月30日的下午三四点钟,我还以为马上去报到可以领半月工资,就马上赶到市房管局人事科,科长不在,只有一个科员,那个科员和我的亲戚曾经在市政府大楼办公时全是同事,他说今天科长不在,让我周一再去。同时因为这层关系,我也就不拘谨了,问了一下准备安排我到那个单位,他回到说是公房所。周一,我直接去房管局人事科找到科长,他看着我递给他的干部介绍信却说局长不知道今年要进人,让我去市教委拿房管局同意接受的信,我心里纳闷,我就是局长安排进来的,我就和他提了提局长,他说,这个局长已经在11月15号退居二线了,现在新局长不知道这个事儿,你必须拿房管局同意接收的信过来让他看一看。我马上回到地区教委,把那封信拿过来交到房管局人事科长手上,他说让我回去等着,过几天局长要和我见个面再定。

过了几天,局长召见了我,和我聊了有十几分钟,最后说,今年大学生不允许留机关和事业单位,只能去企业。问我是否同意,我哪里还有选择的权利和资格,心里想无论什么单位,只要能上班就行啊!我表示可以去企业,实际上不同意去企业也不行的。他说今天就谈到这,他们还需要上会讨论讨论。

大约又过了几天,我又去房管局人事科打听消息,人事科长告诉我,局里定好了,房管局有两个一个是开发公司,仅仅十来个人,没有什么业务,一个是住宅公司,他们那里人多有150多人,问我想去哪个单位,当时我不知道开发公司是干什么的,而且还听我同学说过,带开发字眼的单位没有好单位,我没加考虑就提出了去住宅公司。人事科长拿起电话就给住宅公司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不巧经理去山东出差了,过几天回来。又过了几天,我又找到房管局,他又给经理打了电话,经理说知道了,让他过来吧!我马上找到住宅公司经理,经理对我说,目前安排不了,让我再听信儿。

之后我每周要去两趟,我实在等不了了,马上就到1990年了,12月27号,我又去住宅公司找到经理要求上班,他说让我暂时留在公司机关,大学生需要下基层锻炼,春节后让我去三产—塑料厂。 春节后,我就去了那个三产—30个人的小塑料厂,1984年,河北作家陈冲的小说《小厂来了个大学生》如此就成了那个小厂的一个大学生。

住宅公司是市里单位,没有单身宿舍,没有食堂。食宿需要自理。本来我毕业后就是一直在借宿,好不容易有了单位,却被告知食宿自理,没上班前,我就先住在报社有3个多月,之后又搬到军分区招待所(这是地区财政局为职工租赁的单身宿舍,我一个同学那个时候结婚了,宿舍没退)住了2个多月,之后又搬到沧州市四中(我同学的宿舍,他在沧州市有家,暂借给我住),春节后,我发现公司后面有低矮的小房子,一部分是结婚后的职工宿舍,有一间空着,我打听了一下,说是公司有两三个单身在这里住,我就收拾了一下勉强搬了进去,并没有和公司领导打招呼。后来公司工地开工了,工人陆续回来了,有一个工人要住进来,我不答应,那个时候我已经去了塑料厂,公司一个副经理给我打电话,我才答应让他住进去。当时我想,就这么一间小房子,床还是用竹排搭的,还不允许我独有。不过好在也算有了一个窝。吃饭就通过关系到农业银行食堂凑合了两个多月,春节后,介绍了老家一个哥们儿来公司工地打工,从此我们自己开始开火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