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不久孩子从楼上跳下去:孩子并非受挫力差,而是缺少一种能力

开学不久孩子从楼上跳下去:孩子并非受挫力差,而是缺少一种能力!

孩子开学不久,很多孩子都高高兴兴地迎接新学年,有一位13岁的女孩,却选择用跳楼的方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跳楼的女孩年仅13岁,原因是作业未完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回家后又遭父母责骂,女孩情绪压抑,继而出现极端行为,从高楼一跃而下,当场死亡,给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众多网友痛心地发出疑问。现在的孩子真的是说不得,骂不得,一不顺心,他们就可能出走,乃至以生命对抗,走上绝路。

几个月前在网上看过一篇分析学生跳楼的文章,里面列举好几个例子:3月11日广州番禺一名初三学生学校跳楼;过了五天,宜宾市江安县一名高中生也在学校跳楼;再过三天,天津又发生了几起学生跳楼事件,真的太让人触目心惊!

网上关于孩子跳楼的视频,也是不少。

有的因为父亲抢走手机,孩子转身从阳台跳下去。

有的因为跟母亲吵架,孩子一赌气,爬上窗户跳下去。

孩子的极端行为越来越频繁出现,而引发极端行为的,除了抑郁,学业压力,人际关系不好等各种原因外,有一些纯属心里忍受不了产生的冲动行为。

敏感、脆弱,似乎成了现代孩子的通病。

在充满竞争的求学生涯里,家长们重视的是孩子的专注力,创造力,以及自制力的培养,至于钝感力,家长大都疏忽,甚至有的毫无概念。

所谓钝感,是指面对不如意和困境的一种耐力,是敢于厚着脸皮对抗外界的能力。钝感的对立面,是不敏感,不焦虑,不胡思乱想。拥有钝感力的人,能够坦然面对眼前的挫败,对发生的事情迟钝反应,不把痛苦扩大化。

钝感,可以说是一种才能,一种力量。

孩子的世界,相对于成人,看似简单,但孩子处在生长期,很多对错、是非,对孩子而言,是模糊的,纠结的。孩子的成长,也有很多痛苦相伴。让孩子习得钝感力,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拥有钝感力的孩子,往往有几大良好表现。

不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

我有一个闺蜜,是性情急躁之人,很庆幸的是,她有一个拥有钝感力的孩子。当她跟孩子在一起,她会因为孩子的种种问题,声嘶力竭,失了常态。她会因为孩子看手机太久,生硬抢过孩子的手机;因为孩子写作业不认真,撕过孩子的作业本;因为孩子一道题做不出来,把“愚蠢”、“笨”等带有打击性的词语,抛向孩子。但自始至终,孩子对她没有抱怨和怨恨,更没有过激言语和行为。甚至有人问孩子:“你妈妈对你那么严格,那么狠心,你不怪妈妈吗?”孩子灿烂一笑:“妈妈没有对我不好,她不过是容易生气而已。”孩子一点都不计较妈妈一些过分的带着情绪的教育方式。

像闺蜜这样的孩子,不仅在家里如此,在学校跟同学相处也常常表现出钝感,从来不会因为同学不妥的言行而气愤或者自卑,每天乐呵呵的。

迅速忘却不快之事。

同事生了两胎,大的女儿,小的儿子。他们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再加上儿子比女儿年龄小。爷爷奶奶爱的天平,很明显倾向儿子。女儿有时会因为不公平待遇气哭了。同事看着心里不好受。他来单位有时会忍不住说出来,但说完总会补上一句:“还好女儿很快就忘事,一转身就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快快乐乐的,要不我会内疚死,毕竟我改变不了我的父母。”

不把不愉快的事藏进心里,并一直记着,是拥有钝感力的人的一大特点。

不畏打击,敢于求索。

钝感的孩子,往往能不耻下问。在一些人的感觉里,可能是脸皮厚,不知羞耻,但往往这样的孩子,更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辅导中心,见过这么一个场景。一个小男孩一直缠着辅导老师,追问该怎么解答?辅导老师不耐烦了,对他嚷嚷:“我给你讲了不下三遍,你怎么总是听不懂?真够笨的。”男孩一点都不生气,求着老师:“你再给我多讲一遍吧,我会懂的。”老师拿他没办法,只能耐心继续给他讲。最后,我看见小男孩高高兴兴的走开了。

既然钝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那么,孩子的钝感力如何培养?

首先,父母要阳光开朗,凡事不计较,不纠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会不知不觉中烙印在孩子幼小的心灵。蒙台梭利博士关于“吸收性心智”的观点,更是强调了孩子幼小时候的的生存环境。父母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敏感,不计较,是对孩子最正面的影响。

其次,不要过分呵护孩子,给孩子创造逆境机会。

现在的孩子显得过于敏感、脆弱,这跟家庭的过度呵护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现在孩子少,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不知不觉中以自我为中心,有一点点不随心意,就忍受不了,大吵大闹,威胁父母。有些孩子的跳楼行为,不过是觉得心里受伤,想报复父母。

适当给孩子表现出不太在乎,适当给孩子创造一些逆境,让他们知道,成长的路,不可能时时顺心顺意,自己犯下的错误,也要自己承担。被纠错,被批评,并不是什么大事。人,就是在不断修正自我中成长起来的。

再者,对待孩子的错误不上纲上线,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包容。

父母要清醒认识到孩子跟自己是不同的个体,不能以自己的意愿去强势要求孩子。只要孩子没有触及原则性问题,父母都要给予理解和包容。没有哪个孩子不犯错,给孩子纠错的过程,要就事论事,要有耐心,绝不能伴随打压,夸大问题和过于严格的处理。

可以说,孩子的钝感,是来自于父母的包容和大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