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记得20世纪50年代的科学家群体吗?钱学森、屠呦呦、邓稼先等一批在各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大多不是从小被机械化训练出来的“智能考试”学生。相反,他们拥有广泛的知识面、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些都是他们后来成就的关键。
然而近年来,商业化校外培训逐渐蔓延,大量学生被送进培训机构,进行应试化机械训练。名校名师被高薪聘请,课下辅导成为主流。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原本多元的教育资源向资源能力强的家庭集中,教育公平受到威胁。更严重的是,这样的训练虽可在考试上取得成绩,但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
所以,教育部最新出台的规定,禁止校外机构开设学科类培训,实为当下的迫切之举。这让人想起2000年左右启动的新课标改革,也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避免应试教育偏向。可见商业化教育对公平与素质的侵蚀,是一个深层次的系统性问题,需要持续用力整治。
具体来看,这次规定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
第一,还教育一个纯净的本质。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教育应该是“全人发展的”,使每个人都有条件发展自己的潜能。如果进行社会公正,就不能让教育成为资源和关系的竞赛。这次规定限制商业化培训,可以防止教育向少部分富裕家庭的竞技场演化,让孩子们过上接受相似性训练的日子,把学习的乐趣和主体性还给他们。
第二,给贫困地区孩子带来希望。在商业化培训盛行的背景下,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孩子,常常在起跑线上就落伍。禁止补课可以大幅降低家庭教育花费,使他们有望与城市孩子一较高下。这也将促使学校教育回归公益属性,不能以课下收费的方式进行资源分割。
第三,长远利于选拔真正人才。当前的选拔机制过于看重机械训练出来的分数,而忽视学习兴趣、创造力等难以测量但同样宝贵的素质。禁补课有助于纠正这一偏差,通过公平竞争发现学习动力强,有独特思维和兴趣的孩子,为国家培养不可替代的栋梁之才。
当然,要达到这一目标,仅仅禁止补课还不够,还需要从其他方面进行制度设计。例如学校教育应提升趣味性和启发性,考试制度应增加开放性题型,家长需正确引导孩子,避免情绪改变,教师也应转换观念,不再用分数划定学生优劣等。
总之,禁止校外补课教育回归本质,使每一个孩子都有公平发展机会,让优秀的孩子脱颖而出,其意义深远。这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以积极理性的态度进行教育改革,方能实现教育公平与人才选拔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