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说 | 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让每个孩子都能看见自己的“山”

校长名片:

徐静 湖北省特级教师,语文正高级教师,全国巾帼建功立业标兵,武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今天你读的每一本书,都将照亮你追梦的征途;今天不努力读书,未来,你不会赢得你想要的生活。”学期伊始,我在学校公众号发布了题为《新学期,期待每一个孩子都成长为自己希望的模样》的校长寄语,深情地表达了对学生的祝福与期许。

心理学家威廉·戴蒙通过访谈和调研发现,在12—22岁的年龄段中,只有20%的年轻人能够清晰表达出他们“想要去什么地方”,而绝大多数年轻人的青春处在“漂泊状态”,在压力和挫折面前,很容易陷入焦虑、抑郁。

吴家山第三中学教育集团致力于打造健康的教育生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奋力追寻的目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看得见自己“山”的“鸟”,振翅高飞,而诗与远方,就藏在这场义无反顾的全力奔赴中。

■ 推行“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

让孩子仰望更高的“山”

在一个健康的教育生态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奋力追寻的目标,都有自己能看得见的“山”。

健康的教育生态,是通过学科学习、生活德育、科学评价等,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大小、优势劣势,从而确立阶段性目标方向,在高度自主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追求目标过程中的幸福“指数”。

数学罗敏红老师的《含参不等式组中整数解专题》课前,她布置了自学探究的任务,并在墨水屏端发布习题进行检测。课中,她根据学情数据分析,针对学生的疑点和难点,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课堂教学。为了激发不同层次孩子学习的兴趣,她采用“坐庄法”和“三个人走,一个人留”的小组合作策略组织课堂教学。整节课因材施教,最大程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建设高效课堂,营造平等、轻松、民主、高参与性的课堂氛围,是打造健康教育生态的基石。吴家山第三中学积极探索“基于大数据的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从差异出发、尊重差异、促进学生差异发展。东西湖初级中学积极推进互联网+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每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创造性。

课堂效率的提高,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量释放”,有更多时间弥补其他课业留下的缺憾,有更多时间参加课外文体活动,全面发展,仰望自己心中更高的“山”。

■ 坚持“实践·体验”育人模式

让孩子成为登“山”强者

吴家山三中915班学生刘子昂从小就对信息技术有浓厚兴趣,通过学习编程,对嵌入式开发有了浓厚兴趣,对stm32等主流开源硬件、焊接等有深入了解,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多项科技创新比赛,获得武汉市中小学生无线电制作二等奖、武汉市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等。“在此过程中我增长了见识,获得了许多新的知识,课余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

“山不让尘乃成其高,海不辞盈方有余阔”,要成为登“山”强者不是一天炼成的。

学校构建“进新德育”体系,倡导学生日进日新,奋发有为,才能成为心智卓越的强者。学校将勇毅、勤奋、责任、文明作为学校德育的四个支柱,帮助学生规划成长的康庄大道,以小步子前进的方式指引、促进学生优化习惯和品格,稳步成长。

吴家山第三中学教育集团坚持“实践·体验”育人模式:通过实践活动与体验,促进学生健全成长,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人所承担责任的广度和深度,学会尊重和负责。

学校构建“心灵之约”“智慧之门”“强者之路”3个课程育人模块,自主研发36本校本教材,开设35门校本课程,通过心理课程、阅读课程、艺术课程等,滋润学生心灵,丰富孩子心理。

吴家山第三中学将科创教育定位为学校特色,确定了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仅在“十二五”期间,学生在发明、机器人领域就获得国际奖项13人次,全国一等奖27人次。近几年,又有62名学生先后在省市乃至全国的科技竞赛中获奖。学校梳理科创教育框架,并荣获“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学校”“小平创新实验室”等6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出版《小创客学物联网》等5本科创校本课程,初步形成武汉领先、湖北知名的态势。

学校和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专家团队一起精心研制了《武汉市吴家山第三中学集团校数字化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对科创教育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拟建设“云上三中教育集团”“五育一体学生数据中心”“跨学科教育实验室”。

跆拳道、足球、动感健美操、击剑、舞蹈、轮滑啦啦操……作为走出过王霜吕悦云等国脚的体育特色名校,吴家山第三中学承袭“以体启智,以体育人”的办学传统,在全校开展以击剑、轮滑、足球为代表的体育特色项目,在全国都享有声誉。

■ 实施“激励·发展”评价模式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语文备课组长田璐老师申报了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通过辩论的形式培养初中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方向和研究重心出现偏差,他们为此感到困惑。在他们最需要专业指导的时候,学校多次邀请专家团队,搭建各种学习培训的平台来提升课题组老师们的研究能力。结题阶段,该课题赢得专家们的高度认可。

建设专业的合作学习的教师团队,是立校之本,也是高效课堂的灵魂。学校实施“激励·发展”评价模式,让每一位老师都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换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数字化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思想的引导下,吴家山第三中学教育集团启动“基于智能评测的‘互联网+’个性化教育模式探究”课题研究,深入探究融合“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平台”等成果的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观察、数据采集与分析、学生差异分析、学业数据分析提供了技术层面实施手段。

此外,学校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起了多个“舞台”:理论舞台——开展高效课堂阅读及论坛活动,展示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舞台——组织校内展示课、不同课型研究活动,展示教师教学水平;写作历练舞台——建立“吴三中发现、实现、呈现”“东初教育知乎”写作打卡圈,展示教师的思考凝练写作水平;竞争舞台——学校在实施绩效奖励等常规管理的同时,还出台了对先进教师的晋级奖励制度。

专业化发展培养了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集团两校市区以上学科带头人等高端发展教师占20%以上,获武汉市以上优质课比赛一等奖64人次,在2021—2022学年中,教师撰写的论文在省级及国家级期刊上发表36篇,在教具制作、论文、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中45人次获省市奖项,32人次获得省市优秀辅导奖。“十三五”课题结题中,省市级课题研究有3项获评优秀。

■ 创新“尊重·激励”管理模式

构建生态教育之“山”

绿色的教育生态,不仅有学生和教师,就如同一株植物,不仅有花和果实,还有枝叶,以及泥土里的庞大根系。这个根系,就是吴家山第三中学教育集团创新实施的“尊重·激励”管理模式。

素养导向,实践育人。每一门学科、每一个班级、每一堂课,学校都坚持向“山”而行:理念、目标、内容、组织、评价……学校在作业、考试、习惯中,融入理想、希望、意志,打开学生思维与价值的“远山”。

“培养心智卓越的强者,让家长社会满意。”这是吴家山第三中学教育集团一直追求的目标。在“尊重·激励”管理模式下,学校坚持促进学生的心智成长,在全体教师的伴随下,学生的学习支持系统、动力系统、调控系统等都得到健康发展,引导学生挑战自己、完善自己和超越自己,从而成为学习和生活的“强者”。(□ 武汉市吴家山第三中学教育集团(吴家山第三中学、东西湖初级中学)校长 徐静)

【编辑: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