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相比初三,高三冲刺却少见逆袭

高三最后阶段的变数相比较初三要小得多,关键原因就是难度。

高中的分层往往从高一上学期就可开始了,半个学期的成绩变化,甚至大于初中整整三年,不管是初二两级分化,还是初三天上地下,在高中阶段根本不值一提,前两者分化的核心是数学和物理等部分学科逐渐提升难度(且提升不多),高一则是各学科换了一个难度模式,直接升级到另外的维度,而不是原有知识点难度的拓展延伸。

如果初二初三出现落后,还有很长的适应期,以及一些方法的改进,高中则开始就比拼的硬实力,出现落后的核心原因就是思维能力不如别人,难度跟不上,这不仅是数理化等理科,语文英语甚至地理生物难度提升的也几乎让人不认识。

而且初中考试区分度较小,考试本身具有一定偶然性,因此成绩提升也更为容易,初中的难度比一般为7:2:1,简单题为主,占据70%,而高中难度配比一般为5:3:2,即如果只会做简单题和一半中等题。初中生可以得到80%分数,而高中只有65%。

在高一选科后,会出现第二波的成绩变化,这种变化并不由于难度上的提升,两个学期难度变化并不大,而是选科后班级构成发生了变化,比如中等生进入物化生班级后,会觉得成绩出现下降,尤其化学生物赋分会减少,而原本成绩中等的学生进入文科后,班级排名大多会有明显提升,尤其历史、政治等学科(成绩最好的那部分学生大多选择理科)。

而高二学年成绩并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和初中不同,高一到高二各学科并不是难度的延展,而是不同知识板块的学习,在知识体系上来看并没有本质的练习,如物理从力学到电磁学、化学从无机化学到有机化学,数学从函数到微积分等。

高二出现成绩变化,并不是难度提升导致的后继乏力,而是不同学生对于同一学科不同板块学习能力不同,比如有些学生力学游刃有余,有些学生就更喜欢电磁学,但总体来看,更高思维能力的学生,在各板块都拥有相对较强的学习能力。

高三总复习是原有知识层次的升级运用,其成绩还是以高一和高二为基础,大多数学生这个阶段做题熟练度和技巧都会得到提升,每个人提升的幅度不一样,成绩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如果高一高二太差跟不上,大复习反而容易落后更多,逆袭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