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送戏下乡,烈士故土演绎红色故事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 王轶群 马佳莹 马佳莹

“同志们,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

“黑夜中可闪耀着希望的火花……”

7月1日,奉化松岙镇的文化礼堂里传出一阵阵慷慨激昂的话语声,宁波财经学院象山影视学院的大学生们这里正在上演以裘古怀烈士的故事为蓝本的话剧《血色印记》。

舞台上,大三学生赵智豪饰演的裘古怀烈士被敌人用铁链锁住了四肢,英勇就义时仍然昂头怒目视死如归,舞台下,村民们有的紧握双拳,有的偷偷抹起了眼泪。

“我们从五月底就开始素材收集和剧本创作,20分钟左右的短剧,剧本前前后后改了六、七稿。”指导老师王涛是《血色印记》的编剧兼导演,“来到松岙镇后,我们参观了裘古怀烈士纪念馆,聆听了裘古怀烈士侄孙裘是先生的沉浸式‘实景党课’,他勇往直前的革命意志和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大家萌生了把裘古怀烈士的故事搬上舞台的想法。”

王涛带着学生们把烈士的故事融入到了他所教授的表演课中,把表演课堂搬进了烈士家乡。为了更好地传递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参演的同学们做足了功课,还实地重温了入团和入党誓词,在排练中也反复打磨细节,力求将裘古怀烈士在狱中坚强不屈的感人故事生动形象地演绎出来。

“排练中好几个同学都哭了。”赵智豪说,饰演烈士的过程中让他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我把自己代入到角色后,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坚持,演了这个角色后我自己也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据了解,在此之前,宁财院象山影视学院先后围绕宁波本土革命烈士,编排导演了《别了,我的爱人》、《青春》、《火华的年代》等多个剧目,演出30余场次,直接服务当地居民1万余人,全网曝光量达百万。

“象山影视学院发挥专业特点和优势,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教学中,依托原创作品的展演,生动诠释红色故事,将爱国主义教育润物无声地渗透到课堂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宁财院象山影视学院副院长傅晓颖说,除此之外,学院还培养了一批积极参与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师生,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联合地方文联等机构,组建乡村振兴文化服务团,深入推进“校村协同振兴行动”,打造乡村文旅品牌。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