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师要求多看名著,不让看网络小说


很多人的青春都有在自习课上偷偷阅读的书籍,在家又怕被家长发现而偷偷躲在被窝里阅读的书。

家长和老师都在强调要多阅读,但又反对看网络小说。但,在年少时期却又总为漫画和网络小说着迷。

为什么老师要求多看名著,不让看网络小说?

首先,尤其作为语文老师必然是要对你的学科考试成绩负责的,而语文试卷上的题目不会考网络小说内容,但一定会考古今中外名著的内容。

在校期间的学业时间有限,做任何事都是需要时间去完成和积累的。时间用去看网络小说,那么看名著的时间就必然会少,量变引起质变,没有量的积累是无法达到质的飞跃。

在校生要考试的科目多,学业重,时间有限,而语文成绩想要得高分,更是需要平时的大量的积累。语文考试的内容是名著而不是网络小说,老师的强调是为提醒要抓重点,抓关键。

其次,名著与网络小说在品质上会有很大的不同。并不是说网络小说没有品质高的,有的网络小说也有文笔好,高质量内容的,但很少,需要甄别。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太多时间去甄别出好质量的作品,更多时候是什么看着爽就选择看什么。

而名著是早已被很多学者和文学大师筛选推荐的,是经历着时间沉淀下来的,是在浩瀚如海的作品里以文辞和内容的品质启发着人们,被人们所认可的。读名著,不仅可以获得文辞的敏感,更能获得人类发展的智慧。

最为重要的是,名著终身可读,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因其经历的不同,每次阅读的体会和感悟都会不同。

亦如,少时读《红楼梦》为其感受文辞的美,诗词的意境;中年时读《红楼梦》可领悟其中的世情;年老时再读《红楼梦》又能回到青春。

少年时做答卷头疼的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又来了;孔夫子老人家又说了什么来着!

当代的少年读鲁迅大多很难读懂,因为未曾经历过那样动乱的时代,没有见识过动乱时代里的人性复杂,所以会觉得鲁迅老人家写少年时的作品可读,而后来的作品就越发难懂。因为个人没有经历过,感受不到作品里的精髓。但是,当你经历过人生,感受过人间世情时,会发现鲁迅可谓是勘破了人世间。回首再读,会发现并不是他写得不真实,而是自己曾经不相信其真实。他着笔锋利,似一把解剖刀,而他个人又格外真诚且热忱。

曾少年读莎士比亚,大致最喜欢的是他笔下描写爱情的唯美与浪漫;长大后,深夜阅读《莎士比亚全集》会惊呼他可谓是天人,几乎无所不知。甚至会惊叹在他的一生中到底都经历过什么才会有如此感悟,如此才华。

人类文化沉淀的名著有很多,后辈的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其精华。不是经济时代不需要,名著虽是写在时代里却是超越着时代的。就如未曾经历,不曾相信;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欣赏其具有灵魂深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