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教师职称评定难题,我来支一招

河南焦作十七中的姚燕燕老师因为对学校职称评定的流程产生质疑,就向教育局发起了申诉,由此事件触发了人们对教师职称评定的一系列讨论。

有这样一个事实:无论职称评定过程如何公正,只要打分就会有高低,就会有人落选,因此总会有部分人不满。特别是那些年龄已经偏大的老师,年轻的时候,由于没有相关政策规定可以得到各种证书,因此再努力也无法得到证书。而现在年龄大了,他们从精力、体力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等层面,都难以和年轻人匹敌了,即使拼尽全力,得到可以用来加分的各种证书的机会也只能越来越少,所以完全靠打分评职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因此即使姚燕燕老师这次落选的结果已经无法更改,但她还年轻,还有机会打分评职。而那些年龄偏大一点的老教师们,打分过程再透明公正,职称评定也注定与他们无缘,就只能戴着职称低的帽子退休了,这更是他们永远的痛。

毫无疑问,评定职称限制指标政策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烙印,人为因素无法避免,但这种职称评定的方法短时间内还很难改变。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以上政策调整,教师职称评定不再限指标,具备基本条件者都可以评定,但聘任的时候则以教师本人从事的岗位为依据,也就是即使评上了高一级职称,如果没有在相应的岗位任职也无法被聘任。

而在以上提到的不限指标的职称评定政策只是假设的情况下,我觉得还有折中的办法可以照顾到各个年龄阶段的教师——把学校指标总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按照评价方案严格打分,另一部分是把指标分给年龄大的教师,比例可以适当向第一部分人倾斜。给年龄大的教师的这部分指标不打分,按大家认可的条件简单排队即可,比如评副高可以按取得一级教师资格的年限排队,还可以以最简单的方式按年龄、按工作年限排名等,由大家商议表决决定。

按以上方法评定职称的优势是:年轻教师会积极不懈地努力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做得好取得的证书多打分就会高,就有机会评上高一级职称;年龄大的教师也有奔头,只要在一线教学,即使无法取得那么多证书一样可以评上职称。最重要的是,对老教师来说这是一种安慰,是对历史业绩的认可,是学校承认老教师多年来为教育付出的努力。而年轻教师也有一天会变老,如果在年轻时候拼过了,但还没有评上高级职称,等年龄大了依然有机会评上。

雁过留声,希望姚燕燕老师职称事件的发生能有一个符合或接近各方预期的结果,并能推进职称评定改革的进程;希望有更多的人不再因为类似的轰动事件才关注关心教育;希望校长们真正以为每一位教师服务为出发点去管理学校,为教师们打造一个更有利于其专业发展的平台,把学校建设成为孩子们可以舒展个性、自由成长的空间,成为拥有孩子们一生中最美好回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