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复旦建校120周年大会举行,“未来十年实现向创新型大学关键一跃”

2025年05月27日22:22:05 教育 1371
纪念复旦建校120周年大会举行,“未来十年实现向创新型大学关键一跃” - 天天要闻纪念复旦建校120周年大会举行,“未来十年实现向创新型大学关键一跃” - 天天要闻

一面写着“复旦大学”的蓝色校旗绕场一周,犹如复旦大学走过的两个甲子。旦复旦新,5月27日,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在正大体育馆举行。

作为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120年来,复旦大学与时代同步伐,形成了光荣的爱国传统和优良的校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产出了许多原创性成果,在国家建设和民族进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强国建设,复旦何为】

在中国传统历法中,“甲子”寓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个轮回。“回望第一个甲子,复旦从一所民间集资的江南学府,逐渐成长为我国最重要的高等学府之一。回顾第二个甲子,复旦发展成为一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展望第三个甲子,复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国家队,理应在这一伟大征途中作出更重大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大会上说。

纪念复旦建校120周年大会举行,“未来十年实现向创新型大学关键一跃” - 天天要闻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大会上发言。

在他看来,创新是复旦最鲜明的特质。创校先贤以“复旦”二字为学校命名,蕴含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步气象;复旦地处上海这座创新之城、奋斗之城,上海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赋予复旦持续创新的信心和底气。

强国建设,复旦何为?复旦第三个甲子的头十年,从120周年迈向130周年,恰好与我国建成教育强国的时间表高度契合。世界主要大国都把创新作为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大学在全球科技发展和国家创新格局中的角色更加关键,作用也更加重要。“我们对建校120周年最好的庆祝,就是紧紧抓住未来十年,实现向创新型大学的关键一跃,迈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民族复兴挺膺担当。”

何为“创新型大学”?金力说,第一,为人的创造性发展提供无限可能。培养多潜质、高潜能的“干细胞式”人才。打通学段、学科、专业的立交桥,学生可以按照个性志趣和发展需求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习得和养成终身学习、解决问题、适应变化的能力。第二,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不能仅限于成果发表或为企业机构解决一个个的具体问题,而是要在战略领域帮助国家地方和产业行业根本性地解决一片或一类问题,不断提升创新策源能级和创新驱动能力。第三,不断突破边界、重塑自我。创新型大学应该没有“围墙”,像一块磁铁,把创新资源和要素聚集到一起,打破政府、高校、社会的有形边界,组成并蓄共生的创新共同体。更需要打破高校内部的无形边界,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各类创新要素的跨界、破界,系统重塑办学模式和办学形态。第四,站在开放引领最前沿。创新要以自主为根基、坚持“学术独立”,但一定是开放交流的结果。复旦是中国的复旦,也是世界的复旦。关起门来搞创新,搞不出真正的创新。创新型大学既要支撑当下,更要引领未来。这种引领,不仅是科技引领,还有思想引领。

金力强调,建设创新型大学,是守正之上的创新,根深叶茂、本固枝荣,老根常新、新芽常青;是持续不断的创新,始终坚持长期主义;也是有组织的创新,只要党和国家需要,必定举全校之力、全力以赴。

【“再干50年”】

作为发言的校友代表之一,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念了一首自己写的歌词《共同的模样》——

从当年的我到现在的你,无论年龄、性别、专业,我们总能在彼此身上看到相似的模样,这就是复旦气质。这是复旦以及上海这座城市,在我们人生观形成最重要的几年,给我们刻下的精神的印记。所谓的复旦气质,在我看来,就是既有现实主义的脚踏实地,又有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在追求卓越奉献社会的同时,不忘生活情趣和完善自我。卓越而有趣的人生,便是复旦气质的写照。这些气质看似矛盾却和谐共生,是每个复旦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比知识更深刻,比专业更长久。它定义了我们如何与世界相处,让我们的人生与众不同,而这个世界也因为我们的存在,或多或少改变了一些模样。

“2000年,我到复旦读研究生。别人问为何选择复旦,我说‘复旦’这两个字多美,是自然规律和人文精神的诗意融合。”校长助理、中国科学院院士彭慧胜作为教师代表发言。

纪念复旦建校120周年大会举行,“未来十年实现向创新型大学关键一跃” - 天天要闻

校长助理、中国科学院院士彭慧胜作为教师代表发言。

2008年,他从美国回到复旦工作,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在他看来,本科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于是他在课堂上用生动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衣服是否可以发电、发光、显示?而研究生教育,需要突破人类知识的最前沿,他更专注于激发学生的科学胆识和想象力。

彭慧胜为自己定下一个朴素而宏大的“111梦想”:做出1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发现,发明10项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培养100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我衷心希望,在美丽的复旦园里,再干50年!”

【“复旦人”】

大会前序环节呈现的“复旦人”让人印象深刻。

《宁夏》动听的歌声中,宁夏西吉王民中学珍藏的一张课桌被搬上了舞台,上面有曾在王民中学支教的复旦研究生支教团青年学生的名字,从第1届到第27届一共50余个,未来还会有更多。

纪念复旦建校120周年大会举行,“未来十年实现向创新型大学关键一跃” - 天天要闻

王民中学珍藏的一张课桌被搬上了舞台。

94岁高龄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余子道,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考入复旦大学的本科生,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超过70年,耄耋之年仍坚持著述。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文科如何发展?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文科资深教授刘钊介绍,在他从事的甲骨文、马王堆帛书等古文字研究中,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和多模态图像信息采集手段,很多新字和以前不认识的字得以重新认识,“我相信在新技术加持之下,冷门绝学一定会焕发新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授葛均波,曾创造多个心脏病诊疗领域“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作为一名医生,我们的使命是让每一个病人去除病痛,并且有尊严地生活。”

英国籍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玛丽·哈德,在复旦从教近14年,是上海“白玉兰奖”获得者,参与多项全球可持续发展项目。谈及为何选择复旦,她说,这里非常有利于开展富有成效的研究和培养优秀的学生。而她的丈夫大卫·韦克斯曼,则在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担任教授。

来自丹麦的1987届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校友李曦萌,是特雷通集团创始人、中国丹麦商会全国创始会长,如今定居在上海,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会说上海话。“除了汉语,我在复旦还学习了很多中国文化,从而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纪念复旦建校120周年大会举行,“未来十年实现向创新型大学关键一跃” - 天天要闻

大会前序环节的表演。

百廿华章,新程再起。纪念大会主持人、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说,“以建校120周年为新起点,复旦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奋发作为、砥砺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作出新贡献。让我们相约2035!”

原标题:《纪念复旦建校120周年大会举行,“未来十年实现向创新型大学关键一跃”》

栏目主编:徐瑞哲 图片来源:赖鑫琳 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黄海华

教育分类资讯推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烂?”大学生:终究活成了爸妈的样子 - 天天要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烂?”大学生:终究活成了爸妈的样子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大学生在线 ,作者小中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大学生在线是由教育部主导并推动,全国大学生参与,全国高校合作共建的网络文化建设与主题教育平台,集中展示高校风采,发布主题活动,聚合教育信息。你的大学生活,小中伴你左右!
民营企业家SZM双滋文化CEO杨光祝福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 - 天天要闻

民营企业家SZM双滋文化CEO杨光祝福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

(复旦大学新闻专业学子、SZM双滋文化总部CEO杨光原创)今日复旦园,草木葱茏,繁花似锦,日光熠熠。百廿复旦弦歌不辍,强国追梦笃行致远,5月27日上午,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在正大体育馆举行。复旦大学是对我一生有着深刻影响的一所世界
转出无门槛,广航245名学生喝上转专业新规头啖汤 - 天天要闻

转出无门槛,广航245名学生喝上转专业新规头啖汤

近日,广州航海学院2025年本科学生转专业名单正式公布,共有245名同学成功转入心仪专业,成功“转换赛道”。据悉,广州航海学院今年实施的转专业新规坚持“以生为本”,通过机制创新与服务优化,为学生搭建起个性化发展桥梁。据悉,新规从机制到服务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