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近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通知,明确“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释放了强烈的纠偏信号,引发家长们的深深共鸣。
一段时间以来,家庭作业变家长作业的情况十分普遍。孩子做阅读任务,家长负责录像打卡;学校布置的手工太难,家长“被自愿”代劳;教师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家长批改订正……此风渐长,令家长们苦不堪言,也模糊着老师与家长的责任边界。针对“家长作业”泛滥的问题,自2018年以来,从教育部到各省市教委,纷纷出台规定予以治理,反复重申“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但现实是,各种规定年年强调、年年重提、年年遇冷。
为何杜绝“家长作业”成了老大难?应该说,“家长作业”出现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是老师以“家校共育”为理由“甩手”,把作业推给家长;有些是老师行政任务太多,难以抽身批改作业;有些是学校一味强调“留痕”,在作业布置上太形式主义;还有些是学校盲目笃信刷题模式,家长心疼孩子不得不当起“课外老师”……可以说,“家长作业”背后,有着师德师风建设、中小学教师“减负”、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等诸多问题。
破解“家长作业”困局,关键是制度和执行同步发力,有赖于教育主管部门动真格、出实招,把责任压实,把监督做细。一方面,要量化“禁令”配套措施,建立明确问责机制,对屡次违规者给予通报与追责;另一方面,要给教师减压松绑,从源头优化考核机制,摒弃“以作业数量看教学效果”的片面思维,把课堂表现、学生成长、家校互动的质量纳入真正的绩效体系。目前,一些学校已经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时间不超过60分钟,“小学每周一天无作业日,初中每周一天无书面回家作业日”。这些新规究竟是否有效,相关方面不妨边探索边总结。
让孩子自主学习、学有所成,快乐成长、心态健康——这是很高的目标,也是所有人的心愿。孩子的教育成长离不开学校、老师、家长的密切配合,而主角永远是孩子自己,主场永远是学校。明确这样的“边界”,各项规定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地。
北京日报客户端 评论员 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