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本应是孩子成长的养分,但若以“为你好”之名过度浇灌,反而会淹没孩子的生命力。
三十有余之年,我真的很能理解,因为自己有一对子女,谁不想为孩子铺一条看起来“更平”的路?
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也舍不得孩子吃一点苦;
哪怕自己在烈日下奔波劳碌,也要给孩子最光鲜的“起跑线”……
可当你一手包办了孩子的一切,把所有选择替他做完时,才发现是在彻底害他!
对于父母来讲,这或许是一道围墙,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墙外是世界墙内是牢笼。
没错,你拼命为他挡风遮雨,孩子从未学会撑伞,甚至连一步都不敢迈出安全区。
怎么办?长此以往只会恶性循环,越来越胆怯、逃避……最终变成一个无法独立生存的大人。
这样的“孩子”,真的幸福吗?真的自由吗?
各位别忘了,孩子不是你手中的提线木偶,需要在跌倒中慢慢长大。
这里,我想提到一个特别的人,即湖南叫刘琦的男孩。
看到名字,可能很多人都知悉标签,比如高考状元、天才少年、654分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如此履历面前,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荣耀?但就这样一个学霸,最终却一脚踏空跌入深渊。
毕业后竟在家啃老整整九年,甚至被父母四次送进精神病院,因为已经与世界“断了链接”。
01 天选之子
刘琦1984年生于湖北农村,家庭条件并不好,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穷人孩子早当家,到了上学的年纪,刘琦展现出惊人学习天赋,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
三岁能背诵电视广告词,小学时成绩稳居年级第一,初中参加竞赛屡屡获奖……
据知情人描述,在当时那个年代,刘琦被全村人视为“文曲星”,真是几代人出了这么个天才。
看到儿子如此优异,作为父母内心很骄傲,为了提供更好的物质,二者决定外出务工。
随后,刘琦被寄养在伯父家,从此成为了“留守儿童”。
尽管伯父一家待他不薄,但父母的长期缺席,让他逐渐变得敏感孤僻,后来干脆不与人沟通。
因为在他眼里,习惯用沉默应对一切,唯一能让他感到安全的,是书本和试卷上的分数。
父母每月寄回的生活费与零食,成了他们表达爱的唯一方式,亲情的陪伴值基本上为零。
也许是出于弥补心理,每次刘琦开口提出需求,父母都是倾尽所有去满足:
要书就买最贵的,要衣服就一整套买齐,要零食、手机也都照办,初衷是为了把孩子培养得好。
但他们忘了,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物质,更是情感抚育和人格塑造,奈何老俩口始终未有察觉。
人生大考很快降至,刘琦没有辜负外界期待,以654分荣膺“湖南理科状元”。
当时,清华、北大的招生老师争相上门,起初考虑的是清华,后来因毕业要支援西部决定放弃。
因为父母觉得“离家太远”,随后刘琦妥协了,填报了另一所高等学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看似是圆满,实际上在这一刻,刘琦人生的方向盘,已悄然交到了父母手中。
02 巅峰不再
考上北航,仿佛是刘琦人生顶峰,但进入北航后,他的困境初现端倪。
尤其是专业方面,这是由父母一手填报,导致他对所选专业兴趣寥寥,人际交往更是一塌糊涂。
据同班同学回忆:“他总独来独往,别人打个招呼,他觉得是在针对他,我们也不咋和他说话。”
作为刘琦父母,仍然定期汇款,并叮嘱儿子“只管学习”,却从未察觉内心孤独。
眼看毕业临近,所有人开始为实习、考研、找工作忙得焦头烂额时,他却活在自己的“安全区”。
答案不言而喻,对世界充满防备,却又极度依赖父母,内心只有渐渐塌方。
随后,刘琦毕业后进入陕西一家企业,但微薄的薪资让他迅速辞职,紧接着开始辗转北上广深。
中间,曾有一位公司老板看中了他的专业能力,愿意给予特殊培养机会,还派了人员单独带他。
但在刘琦眼里,觉得“对方安排太多,是在针对我”,没几个月便辞职,并在外婆去世时回到老家。
回乡奔丧后,满以为他会再次出发,但自己以“压力大要修整”为由,表示想要在家待一段时间。
没想到,这一待就是九年,这期间仅有的“社交”是要钱,其余就是蜗居二楼,完全与外界脱节。
父母无法理解儿子的“堕落”,听信村民议论,认定他“精神有问题”。
先后四次以体检为名,将刘琦骗入精神病院,累计强制治疗7个月。
如此言行让刘琦更加偏执,甚至绝食抗议,特别是记者采访时,他隔着窗户怒吼:
“他们让我去当保安!这是羞辱”,母亲本人却哭诉:“我们只是怕他废了”……
他无法与世界沟通,也再无能力独立生存,就这样,一代高考状元,从此成了“笑话”。
03 写在最后
在我看来,刘琦遭遇令人惋惜,他不是不努力,不是不聪明,只是在成长关键阶段失去了陪伴。
尤其是人格方面,他像是一棵长歪了的树,外表看似茁壮,实则根基早已不稳。
但落脚成长,一切本可以避免,如果父母当初多一些陪伴,少一些物质替代,如果……
或许,他会是一个不那么完美,可至少正常的成年人,奈何时间不会重来。
身处当下这个社会,我认为这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规避。
因为你养的是一个,未来要独自面对世界的人,不是你后半生的附属品。
今天的你我仍有机会修正,不要等孩子成了“状元废人”,才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