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的录取制度,决定了高考分数的珍贵性。寒窗苦读十年,换来的就是凭借分数进入名校。因此为了证明学校好,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都在拼命的为自己学校排名加油打气。不管什么数据,都搞出一个排行榜来,从而争论不休。
以社会最看重的分数排名为例,为了将分数线变得好看,一些学校在主代码只放一些热门专业甚至本硕博招生,部分冷门专业放入专项或其他渠道招生。这样变形的分数线对考生、对学校的成果产出有什么实质价值?有的学校可能为了综合排名,扩规模、水论文。
近日,著名校长王树国先生在深圳理工大学发表演讲时候提到高校关注排名,让大学失去了根本。一石激起千层浪,成了网友们热议的话题。
图源:科学网
01
排名和学校根基
王树国校长是担任名校校长时间最长的,2002年开始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直到2024年卸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长达22年之久。如今卸任C9高校校长的他,又被一所新型研究型高校福耀科技大学聘为校长。
日前,在深圳理工大学2025年战略规划会上,王校长应邀发言。根据科学网报道,王校长提到了大学排名。
“每每到发布学校排名的时候,有人往往嘴上说不在意,但心里急得像猫抓一样难受得很。排名下降了,无法和老师和领导交代,以后还要靠这些争取资金和资源支持,校长太难了。”王树国说,高校不得不迎合这样的潮流,但就在这种潮流下,大学丧失了它应有的价值,“这不是大学的根本”。
这样的话语,不亚于一声惊雷,揭开了为什么学校似乎都在说不关注大学排行榜,但排行榜却在国内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过分注重虚名,将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浪费在为提高排名的某些指标上,目标与学校原本存在的价值相背离,使得学校的创新发展能力遇阻。
王校长认为“我们大学与社会脱节了”,“大学应与社会深度融合,每一项研究都应该对社会产生实际效果”。
图源:天津广播
02
追捧各类花式排名
目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大学排行榜,有的是综合排名,有的是学科排名,有的是论文排名,甚至什么可持续发展之类的都拿来排名。
目前各校引用国际榜的排名数据最多,内地高校排行榜则引用软科的比较多,部分引用校友会等排行榜。大家翻一翻各学校的招生官网/官媒包括一些知名985高校(华五以下的高校出现的最多),就会看到描述自己学校排名的情况,例如进入全国前10等等。即使上交这样的顶流强校,也会将一些排名数据写在官网上。例如上交医学院官网简介写了各种排行榜的学科排名。
图源:上交医学院官网
只要有排行榜,就有争论。只要有排行榜,就有投机取巧。排行榜是由各种指标组成的,只要调整某个指标,排行榜就会发生变化,这就为某些学校为了提高所谓的排名提供了渠道。论文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排名指标。目前中国已经成了全球第一大论文产出国,在为中国科研取得的成绩可喜可贺的同时,国家也注意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多次呼吁破除以“唯论文”等考量指标的学界五唯。
中国高校的论文产出让人惊讶,以自然指数为例,全球前10名高校,目前仅剩哈佛大学一个外国独苗,其余全部被中国高校占领。MIT、斯坦福、牛津、剑桥等等世界顶尖名校已经被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等高校斩于马下。
对于ESI排名,更是成了近些年一些学校大书特书的政绩。据说第一轮双一流评选中,就引入了ESI学科排名这个标准。现在大部分学校每年的年终总结、招生宣传等等各种正式场合中,自己学校的ESI学科排名情况都会重点提及。一些学校发展目标中甚至提出冲刺某个学科或几个学科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这样定量指标。
而ESI排名的弊端,其实很早就被广泛质疑。以最新的ESI数学学科排名为例,国内前5名是:山东科技大学(第1)、哈尔滨工业大学(第2)、中南大学(第3)、复旦大学(第4)、北京大学(第5)。第6名是曲阜师范大学,第7名是电子科技大学..........,数学一流强校山东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等排名都不高,清华和中科大甚至在20名以后。很多网友对这样的ESI数学排名感到困惑。
为了分数排名好看,有的学校招生策略有点脱离本科招生的本质了,各种花式招生层出不穷。为了提高综合排名,很多学校不断在扩大规模,不仅扩大校园面积,还不断介入本校不擅长的学科规模例如一窝蜂涌入医学领域。
03
回顾与建议
学校的主要任务有两个:培养人才、产出成果。大学排名对于高校来说,是最不应该关注的指标。只要重大科研成果产出不断,高水平人才培养层出不穷,想排名低都很难,想不出名都很难。如果只是凭借刷论文,堆规模来提高排名,除了浪费资源,想不出还有什么价值?谁在刷排名?每个学校自己心里有数。时间久了,民众心里也会渐渐认清。
双一流政策下,国家极其重视“一流建设学科”,本质上讲就是打破唯“规模”的排名,唯“论文”的排名,激发重大原创性理论和技术创新。
只有各校的考核标准不再围绕着论文展开,不再围绕着各类排名展开,科研工作者才能全身心投入到社会需要的科研任务中,而不是论文产出高的项目中。“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应为学校发展的主基调。
备注:文中如有引用的图或表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文仅为编者观点,带有局限性,不作任何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