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姜晓蓉
“自杭州启程,摇晃过二十五小时,直达内蒙古乌兰察布。这是我儿时归乡的记忆。”近日,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女生张潇冉凭借作文《旧轨还乡》,触动了无数网友的心弦。
有网友形容,思念因文字震耳欲聋。也正是这篇文章,让张潇冉的语文老师王杨军以及他的自媒体账号“语文山水”,再次走进大家的视野。
图源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从最初记录生活,到如今拥有超过1400万粉丝,王杨军的“语文山水”让他和学生们屡屡出圈,也成为了万千网友在网络上感受语文这门浪漫学科的一方“天地”。
如今,王杨军和他的学生们似乎成了“爆款制造机”。在互联网中探索传统的语文课堂,“语文山水”和其中的这些初中学生,还能带来哪些惊喜?
01
“一年后,友情是两片分道的帆,我赴江汉,你向蓬山。”
“晚风最青涩的那天,你轻轻的牵着我的手,青春最热烈的那篇,身旁是你和我并肩的走。”
这些随心又细腻的创作,都出自于王杨军的学生们。
王杨军的“语文山水”。图源 抖音
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2014年起在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担任语文老师,时常一袭深色中式服装的王杨军,平时话并不多。正是这样一位看似平平无奇的老师,在互联网上拥有上千万的粉丝,评论区更是有数十万网友打卡交作业。
2018年,王杨军注册自媒体账号“语文山水”,起先是发一些自己的朗诵视频,配上旅行中记录的山水风光。慢慢地,他尝试将语文课堂上和学生的互动视频稍作剪辑,发在了上面。视频中都是语文课上他和学生的精彩瞬间:玩“飞花令”、练“三句半”、写一篇同桌的肖像作文……和大多语文课不一样的是,王杨军把田园自然、人生哲学、生命教育融入了日常教学。
有一年深秋,他带着学生一起吟诵桂花相关的诗句,拍了视频发在抖音。没有想到的是,这条视频播放量很快超过几十万,吸引了3万多名网友点赞。原本独属王杨军和学生们的语文课堂,进入了大众视野。评论区里,有人分享自己熟悉的桂花诗,也有人点评孩子们的吟唱是否到位。一个明显的共识是,大家都觉得这样的语文课很有趣,应该多来点。
虽然更新频率不算高,但几乎每一年都会上一次热搜。通过“语文山水”,网友看到了孩子们朗诵作文时的自信,重新发现熟悉课本里的文字之美,更多的人则通过“追更”王老师的短视频,回忆青春时光,收获治愈的力量,大家从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堂中找到了情感的共鸣。
王杨军和学生们的作品。图源 抖音
02
“王老师的课堂很开放,我们可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在一次采访中,男生毛宸禹说。
去年寒假,有风君旁听了王杨军的一堂语文课。这是一堂期末试卷讲评课,但王杨军还是把它变成了一堂诗歌分享课,主题就叫“考后诗会”。不同于传统的语文课堂,王杨军班上的学生们很少一脸严肃地听课、记笔记。即便是普普通通的诗歌朗诵,孩子们也会手舞足蹈地加上动作,用表演复现诗歌的含义。
而这也正是王杨军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方向。如何在繁重的应试任务之外,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这门学科?在日常的创作中,如何激发孩子们的灵感和动力?一句句优美的诗词,如何在初中生笔下诞生?
在王杨军眼里,语文从来不只是语文,语文应该是美的,诗意的,也为生活所用的。
王杨军的课堂。图源 浙江在线
王杨军说,和技巧相比,语文课堂上更应该注重的是阅读与表达、审美与鉴赏、观察与思考。但他同时面临着困扰,这些能力无法立竿见影地体现,但会对学生产生更为深远地影响,这是比应试技巧更重要的能力。他也一直问自己,有可能在初中三年的语文课堂埋下一颗特别的种子吗?
于是,他的语文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临近春节,他带着学生创作对联;暑假里,他带着学生去赏荷,面对一池碧波讲述历史上与荷花有关的诗文。他的语文课并不只是以书为本,而是把诗词搬进学生的日常生活里去。
如今,王杨军已经带了三届学生。“教第一届学生的时候,我也会让学生背范文和常用名人名言、名家故事,但我发现这样学作文,学生不会喜欢,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虽然可以拿高分,但没有灵魂。”王杨军说,阅读和生活才是语文的根基。他也一直试图通过“语文山水”,传达这样的理念。
王杨军也知道,凭他一个人的力量,“让语文回归语文”并不能真正实现。好在张潇冉的《旧轨还乡》,以及学生一篇篇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给了他信心,语文从来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不是应试技巧的比拼,是沉淀的醇香,更是真诚的力量。
王杨军总是把课堂留给学生。图源 浙江党建网
正如“语文山水”的一位网友所说,“如果不是急着赶路,语文才是最美的学科。”一起期待,王杨军和他的学生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