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海淀老母亲的深夜自白
凌晨1点,我蹲在小区 垃 圾桶旁,把一摞摞奥数真题塞进碎纸机。碎屑飘到脸上时,突然想起六年前的那个下午——我挺着孕肚,挤在重点小学咨询会上,听着“幼升小简历要放钢琴比赛视频”的忠告。那时的我绝不会想到,2025年的小升初战场,会以这样的方式崩塌重构。
1. 钢琴十级的孩子,突然成了“裸泳者”
闺蜜连夜给我打电话,声音带着哭腔:“刚收到少年宫通知,女儿考了五年的小提琴班,下学期停课了!”她女儿从幼儿园开始每天练琴3小时,就为了那张“艺术特长生”入场券。
新政重锤:外语、艺术、体育类招生仅限兴趣考察,不得测试文化课。某知名附中校长私下透露:“以后特长班只教兴趣,和升学半毛钱关系没有。”
2. 学区房业主,一夜回到解放前
上周末,朝阳区某学区房降价120万急售的新闻刷屏。业主刘姐在业主群哭诉:“去年咬牙买的‘老破小’,现在连非学区房都不如!”她不知道,更大的雷在后面——
政策炸弹:热门校超额必须按公示规则分流,多校划片提前半年公告。西城某重点小学家长亲眼见到,同小区孩子被分到三公里外的“菜小”,只因出生月份晚两个月。
房产中介开始推销“非学区房”:“这片虽然没名校,但绝对不踩雷!”曾经被嫌弃的普通小区,突然成了香饽饽。
3. 民办校“保过班”老师,转行卖保险了
表姐花了18万给外甥报的“民办保录班”,上周突然解散。机构老板在退费群里发了个60秒语音:“现在民办超额100%摇号,找玉皇大帝也没用!”
生死一线:某知名民办初中去年招了300个“借读生”,今年直接被核减50%名额。校长在教师会上叹气:“以后得靠教学质量硬拼了。”
曾经的“小升初名师”朋友圈画风突变——昨天晒“摇号概率测算表”,今天推“中考体育突击课”,明天卖起了儿童叶黄素。
4. 打工者的孩子,终于不用“跪着上学”
在工地搬砖的老张,今年第一次敢挺直腰板说话:“办个居住证就能报名,再不用求包工头开假证明!”他手机里存着教育局发的操作视频,逢人就显摆:“你看,这报名系统比抢火车票还简单!”
破冰之举:非户籍生材料从9项减到2项,线上一键调取社保记录。深圳某小学教师说:“以前收材料像查户口,现在系统自动核验,家长再不用凌晨排队。”
心酸对比:我翻出女儿幼升小时准备的材料——5份公证书、3家医院的体检报告、2个特长比赛奖状。而2025年的孩子,只需要一本户口簿。
5. 二孩妈妈,不再当“人肉GPS”
同学群里,生二胎的莉莉炸了:“老大在城东,老二在城西,每天接送像西天取经!”但上周她突然在群里狂发红包——新政允许“长幼随学”,她家俩娃终于能进同一所学校。
温情转折:政策刚出时,我们担心“多孩特权”引发新不公。直到看见文件细则——“长幼同校”不得跨片区、不得择校,这才松了口气。
莉莉现在每天省下2小时通勤时间,给老二讲睡前故事时说:“妈妈再也不用当超人啦。”
后记
碎纸机停止轰鸣时,女儿揉着眼睛出来喝水。她指着满天星斗突然说:“妈妈,星星是不是不用考试才能发光呀?”我愣在原地,想起这六年带着她辗转于奥数班、钢琴课、英语考级的日夜。
或许这场颠覆,早该到来。
(本文取材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家长真实经历,政策细节援引教育部《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
你家孩子属于哪一类?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