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轮岗制”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有些地方还已经施行多年了,至于效果怎么样,每个人都见仁见智吧。
有叫好的,认为此举有利于让优质的教育资源重新再分配,也充分的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跟公益性。
也有对此深表不同意见的,认为这些都是不懂教育规律的人,坐在办公室里面拍脑袋做出的决定,纯粹就是瞎折腾!
近日,北京朝阳区教师轮岗的新闻再次引发了网友对这一话题的热议,有亲身经历过“教师轮岗制”的网友,认为办法跟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把握不好,也容易好心办坏事!
主要有以下三点总结。
第一,一所优秀的学校,起决定性作用的不一定就是老师。
为什么同在一座城市,有的高中每年考上双一流大学的学生都是一箩筐,而有的高中学校,只要能上公立本科就是胜利。
有人讲,是因为学校好,所以高考成绩才出现了差别,真的是这样吗?
以白云区某示范高中为例,早些年钻了空子,在补录阶段几乎把全市的高分滑档考生都收入了囊中,这批高分学生的高考成绩也自然水涨船高。
后来不让这么干了,每年招录的学生又回到了原来的水平,所谓的加工能力最强的神话也自然回到了原点。
所以,在这里面起决定性的到底是老师还是学生呢,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判断了吧。
第二,“教师轮岗制”会不会跟早些年的教师支教一样变质走样。
支教制度现在也还有,同样是为了促进教育资源均衡而出台的一个办法。
优秀城镇教师到教育力量薄弱的农村学校支教,还有的跟偏远地区学校结成对子帮扶。
这样的事情按理说是大好事,农村学校来了城里的老师,自然也会带来新的活力,开拓出不一样的学习方式。
只是有些地方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有点变了味道。
学校接了上面安排下来的支教任务不可能推脱,但为了自己学校的成绩,又不舍得把本校优秀老师派去支教。
于是派出去支教的老师都是一些业务能力差,或者新招的,或者不好管理的教师。
一番操作下来,高水平的教师稳坐泰山留校,低水平的教师被“发配边疆”。希望“教师轮岗制”办法也不要重蹈覆辙就好。
第三,轮岗的教师权益谁来保护。
如果是年轻没有结婚的教师还好说,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安家。
但是一些拖家带口的女教师怎么办,家里可能还有孩子跟老人需要照顾,突然间要去更远的地方上班,原有的生活规律都被打乱了。
有一位参与了“教师轮岗制”的教师分享,自己原来是市名校的教师骨干,从去年开始轮岗到了郊区的镇中心小学。
早上开车去的时候没有那么堵车,要一个多小时,下午放学还要延时服务到6点多才能走,而这个时间点是进城方向最拥堵的时候,路上开两个多小时的车是正常时间,回到家往往都已经是八九点钟了。
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在自己原来教书的学校上学,那时候下班还能顺带把孩子也接回家,现在只能让婆婆从老家来帮忙照顾孩子。
婆婆年龄大了,又不会骑电瓶车,中午只好让两个孩子去午托班,自己这边早出晚归,也是精疲力尽。
每天开车长时间往返,一个月下来加油的钱就花了一千多,再加上两个孩子的午托费用又去了一千多块,可伶自己的一个月工资才四千出头…………
结束语。
“教师轮岗制”对教育资源薄弱的地方当然是好事。
虽然不能根本性的解决问题,但至少让那些无法上“名校”的学生也能感受到优秀教师的风采。
同时也能打破一些家长对“名校”的执念。
但是,在轮岗过程中,对教师来回奔波所造成的影响,不知道有关部门有没有给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