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2024年01月31日21:05:05 教育 1600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那一日家访,就读于广东某二本大学的学生正敏,从旧柜子里拖出一个破烂纸箱给黄灯看。箱子里是可以铺满一地的奖状、证书和高三最后一个学期用完的圆珠笔。黄灯数了数,证书41个,奖状49张,圆珠笔接近200支。

这一场景,在近期出版的《我的二本学生2:去家访》中,给予了黄灯“电击般的触动”——这是一个女孩从农村艰难走向城市念大学时的印迹,也是底色。

黄灯是广东一所二本大学的教师,从2017年起,黄灯从广州出发,沿着自己的学生回家的路,一路换乘高铁、长途客车、中巴车,电动车、摩托车,走进他们的家庭。那些学生的家,散落在地图的角落里,是需要数次放大才能看到的小城、乡镇和村落。她用数个“正敏”的例子,讲述了一个既定的、却常常被社会误解的事实:对很多年轻人而言,哪怕是考上二本院校,也需要孩子全力以赴,和家庭倾力托举。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黄灯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的6月,中国的普通高等院校2820所,其中普通高校1200多所,高等职业专科学校1500多所。这其中,985、211高校只有一百多所,但在现实生活中,名校学生的耀眼,常常遮蔽了沉默且属于大多数的二本学生。

黄灯说:“中国二本院校的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折射了中国最为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从正敏曾就读的小水小学到她在广东就读的大学,只要三个小时的车程。但跨越这三个小时,用正敏的话来说,却是“一路从最农村的地方爬到了城市”。

正敏1996年出生,来自粤西山区闭塞的山庄。妈妈是“越南新娘”,爸爸是农民,哥哥初中没有毕业,正敏自己则是村里“越南新娘”子女中唯一的大学生,也是小学班级唯一的本科生。为负担她的开支,妈妈必须拼尽全力工作。

正敏从小成绩优异,但能继续上学,全靠妈妈苦苦支撑。她细数过妈妈干过的活:种橘子、上山砍木头、为纸厂砍竹子、卷鞭炮、到工地搅拌水泥、打包废纸装车……所有的工作,没有一件可以持续、稳定地为妈妈提供过得去的收入。

爸爸对正敏上学态度很消极,不仅没有给正敏提供情绪支持与安慰,反而说:“跟我呢,我不能保证有钱给你读书,跟你妈,你就等于把你妈妈卖了拿钱读书!”她的叔叔也总是向她灌输,女孩子念书没什么用,希望她早日放弃高中的学业。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纪录片《出路

初中没有毕业的哥哥,得知妈妈的收入被正敏拿来念书,从她上高中后就开始明目张胆地找妹妹要钱,每次遭到拒绝,便声嘶力竭地怂恿妹妹找别人借。正敏向黄灯讲述父兄带给她的压力,她说自己像是掉进了一个无底洞:“总感觉爸爸和哥哥,在拼命将我往下拉”。

在黄灯的家访中,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黄灯的学生源盛,曾在作文中这样描述他生活的地方:

“红白蓝防水篷布下堆放着铝锭以及一些生锈的器材。如果不掀开几块不起眼的军绿色防水布,根本无法知道发黑布满污渍的布下藏着几道门。几道门前摆满了铝锭,仓库就隐藏在一片脏乱之下。父亲将仓库清理出放一张小木板床的位置,对我和母亲说,以后这就是我们的家。”

初中时,学校离家有十公里,他骑车单程需要踩1个小时。初中三年,源盛常常学习到凌晨一点,为了准时到校,凌晨五点半就必须起床。长期的睡眠不足,导致了源盛的低质量睡眠,每天都只能勉强保持五六个小时的休息。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黄灯在演讲中讲述她的学生

源盛考上广东这所二本大学,村庄为此沸腾了好长时间,家里将亲朋好友接来,摆了几桌酒席。源盛父母希望儿子能留在珠三角,但源盛走出村庄后,虽对故乡有依恋,却从没有想过回来:“没办法,为了生存,只能走出去。”

“父母的生计、劳动的历练、祖辈的陪伴、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这些具体的日常生活,在学生的少年时代,都是一种‘教育资源’。”这使得他们要想从偏僻的乡村来到城市念大学,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黄灯写道:“无论社会的缝隙怎样狭小,年轻的个体终究在不同的处境中,显示出了各自的主动性和力量感,并由此散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这几年,黄灯去过郁南、阳春台山怀宁陆丰普宁饶平湛江孝感等20多个地方。

有好几次家访,黄灯都没能如愿见到学生家长,后来她才知道,无论周末还是寒暑假去学生家,要同时见到父母双方,并不是那么容易:有时候双双在外打工,有时候一方在外打工,就算临近过年也要刻意等候,才能见到匆匆而归的身影。

就算能够幸运地同时见到父母,他们大都没有特定的时间用来跟老师交流。难得的聊天机会,更多只能在红薯地、猪栏旁、快递间、养殖场内开展,或在铡猪草、煮猪食、织鱼网、拣快递、修单车等忙碌的间隙中进行。

这些场景如此具体、日常而又必然,让黄灯强烈感受到在这些具体的生计和劳作中,父母已经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孩子的劳动观、价值观。这通常会比空洞的说教,来得更为直接和深刻。

黄灯发现,在这些重视教育的家庭中,父母往往保持着一定的威严身份,他们勤劳、质朴而又坚韧,坚信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对孩子的教育展现出了惊人的重视、不计代价的付出,比如于魏华爸爸为了让他专注学习,无论多累,晚上都要陪他做作业,坚持了很长时间,一直到他能管好自己;罗早亮妈妈坚持孩子一定要劳动,要分担家务,绝不娇惯孩子……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纪录片《迷雾中的孩子》

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几乎都具备勤劳的品质,在别人的眼中,他们常常被称为“懂事的人”。文瑜从初一开始,每逢假期就会进厂打工,每小时工资七元,一个暑假她能赚四千多元;黎章韬在小学就热衷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捡垃圾、拾废铁;罗早亮从7岁就开始学着做饭,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放鹅和放牛的任务由他独自承担……

除了父母的角色,他们也与祖辈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家访中,黄灯目睹了文瑜给奶奶剪指甲,目睹何健站在爷爷坟前郑重地追念,目睹章韬外婆慈爱地注视眼前健康黝黑的外孙,以及境军扶着中风的爷爷在宽阔而简陋的客厅走来走去,她才理解了祖辈毫无保留的情感滋养,怎样给孩子们传递直面现实的力量和勇气,让他们走出大山之后,保持着内心的柔软、情感的丰沛、充盈责任感与力量感。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黄灯观察到,许多刚入学的学生,“兴奋期一过,伴随考上大学自信的稀释,现实中洞悉到的种种真相,诸如同学之间的贫富悬殊、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异,总是很容易将他们推向无力或虚无的境地。”

大山外的世界,足够新鲜有趣,却也让他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因资源差距而来的无奈。一次,正敏与网友讨论家庭的经济状况,网友们告诉正敏:“当下社会,如果一个家庭拿不出两万块钱,简直不可思议。”

这让正敏感到吃惊。在此之前,她一直认为这样的家庭是社会的常态:“他们整天想着玩,也不干正事,好像始终沉醉在爸爸妈妈疼爱的世界里,毕业后通过家人介绍,就能很顺利地找到工作,而我很认真地学习,很认真地实习,很认真地跟各种人打交道,毕业之后,有可能找不到什么合适的工作。”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黄灯的学生曾在一次作文中,用“工业废水”形容自己

与此同时,拥有大学生身份的他们也在亲友们的期盼中,感到一种难言的压力与尴尬。比如源盛的父亲一直坚信儿子“考上大学,工作稳了,前途也稳了”,大伯还以为源盛毕业后国家能够包分配,有些远房亲戚甚至试探性地问源盛:“是否可以拿到五六万一个月?”

源盛不知道如何向父母亲朋们解释他看到的新世界。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纪录片《出路》

黄灯有时候很纠结。在去家访之前,黄灯对二本学生群体的整体去向也是比较悲观的,如今的大学,早已不具备当年可以“包分配工作”的含金量,这些二本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将面临严酷的择业竞争,而他们自己和家庭,却已付出那么多、抱有那么深的期待。

但另一方面,当她有机会贴近孩子们的“来路”,看清他们一路走来的坚信,就会发现他们身上的力量感与信念感。也因此,学生们已经走向了和留在家乡同辈人截然不同的命运。

学生文瑜家中,有不少与她一起长大的堂姊妹,无一例外,所有人都延续了“初中辍学——外出打工”的人生轨迹;源盛的堂弟车技惊人,却没文化考不上驾照,从而无法进城以此谋生;正敏刚刚上大学时,好几位小学同学就已经生养了几个孩子,而她通过读书得以逃脱父辈那轮回般的命运:“我爸那样子,我哥又那样子,那我哥的下一代,会不会还是那样子呢?”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纪录片《村小的孩子

“‘上大学’事实上是他们人生最大的依仗和机会。”黄灯说,她在种种遗憾和现实中,理解了他们一定要走出大山的坚定,“在庞大的年轻群体中,我的学生,就算只能来到一所二本院校的课堂,相比更为多数的同龄人,也算得上巨大的突围和幸运,更幸运的是,他们没有被现实中无处不在的压力打败,终究依仗更为本源的滋养和力量,在喧嚣世界中找到了安放自己的地方。”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撰文丨 毛渝川编辑丨毛渝川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教育分类资讯推荐

匈牙利获取驾照的成本大幅上涨 - 天天要闻

匈牙利获取驾照的成本大幅上涨

匈牙利媒体报道:根据中央统计局(KSH)的最新数据,匈牙利考取驾照的平均价格在四年内上涨了 60%,由于汽油、维修费用以及教练费等成本都更加昂贵,使得获取驾照的费用可能高达 80 万至 90 万福林。然而,问题不仅仅是成本普遍上涨,人们对待
新高考为什么要倡导“教考衔接”?有三个重要原因 - 天天要闻

新高考为什么要倡导“教考衔接”?有三个重要原因

同旧高考相比,新高考有一个近些年喊得很响的理念——教考衔接。什么是教考衔接,简单来说,就是学校教什么,高考就考什么。大家知道,旧高考也有一个喊得很响的理念——以考定教。这个理念指挥了高考十几年,其弊端已经十分明显。
滨州医学院:政校企携手赋能 共促医学人才高质量就业 - 天天要闻

滨州医学院:政校企携手赋能 共促医学人才高质量就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近日,滨州医学院举办“就选山东 ‘医’往‘职’前”2025年春季校园双选会暨“美好‘卫’来 ‘健’康烟台”医学人才筑梦烟台招聘会。招聘会现场,350家用人单位携1.2万个就业岗位进校揽才。该校4300余名毕业生参加招聘会,2500余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实现医...
“百校千企万岗”,江苏共青团“送岗直通车”进江科大助力大学生就业 - 天天要闻

“百校千企万岗”,江苏共青团“送岗直通车”进江科大助力大学生就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4月11日,江苏共青团“送岗直通车”开进江苏科技大学举办“百校千企万岗”示范招聘会。这是江苏共青团青少年民生实事项目之一,联动各界协同发力,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搭建高质量就业桥梁,助力青年学子实现“好就业、就好业”。江苏省百校千企万岗”示范招聘会现场。 主办方供...
何同学的反讨好之困 - 天天要闻

何同学的反讨好之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题图来自:AI生成事情是这样:4月11日晚,何同学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打车的经历;他说以前打网约车时,司机让他给好评,总是嘴上答应,但事后就忘了。他觉得这样不太好,所以,现在改。如果司机服务真的很棒,他才会主动好评;不然就会直接拒绝;他还提到,自己以前比较爱讨好别...
大风天去不了考场,报名费打水飘?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这钱,我退! - 天天要闻

大风天去不了考场,报名费打水飘?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这钱,我退!

4月11日至13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华北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持续性大风。其中,河北北部等地局地阵风风力可达12~13级,中央气象台发布橙色预警,提醒公众减少户外活动,多地景点临时关闭,部分中小学及高校宣布停课或转为线上教学。△ 社交平台相关话题截图受此影响,已经报名参加本届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K)的考生群体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