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变革的时代,教育必须要进行积极的改变。为什么要强调做面向未来的学校?做面向未来的学校,校长的思想怎么转变?落实到教师队伍的搭建上怎么去体现?11月11日—12日,程红兵校长将在全国『生态·好教育』论坛暨浙派教育“天杭范式”研讨会上探讨现代学校高质量发展与管理,敬请期待!
程红兵:金茂教育集团总校长兼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博士、著名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创校校长,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督学、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教育部首批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等职,为上海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上海市高中语文教材审查委员、上海市高考命题语文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劳模协会科教分会副会长。
01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所未来学校??
不变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创新教育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逼出来的。
国际上有不少办学校的人,他们不是教育界人士,而原本是企业家、金融家、工程师,他们认为指望学校的老师来创新几乎不可能,所以就自己上。
很奇怪的是,这些没有教育行业背景的人,居然把学校办得像模像样。这给了我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的教育真需要变一变了,要不然真的会被时代淘汰。
“未来学校”就是创新学校的一种。
它既不是传统的公立学校,也不是传统的国际化学校,它是一种教育思想、课程系统、教学范式、学校文化的全面创新,它在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上,都有全新的理论依据、主张和实践。我把它定义为“未来学校”。
现在有很多学校贴着“未来学校”的标签,但骨子里根本没有变化。而真正的“未来学校”应该让人在思想层面上有一个全新的认知,比如重新定义什么是知识、学习、培养目标等概念。
02
未来学校的校长的思想该从哪里来?
校长的思想从思想中来
当下看来,校长中不少人的思想是从政府文件中来,大凡上级指示就是自己的思想;还有一些是从左邻右舍中来,看看兄弟学校提了什么思想理念,跟着也提相应的理念;还有一些是跟着时尚走,时尚什么就说什么、流行什么就谈论什么。这三种情况说到底就是没有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大脑跑着别人的思想马车。
那么校长的思想到底应该从哪里来?我以为思想从思想中来。这个不是同义反复,后一个思想是动词意义的思想,就是积极地思考、不断批判性地思考。至少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
·从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中来。有思想的校长一定是把握时代的发展脉搏、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关心社会的巨大变化,并积极思考由此产生的对教育的影响。
·从对当下教育的深度批判中来。如果校长缺乏必要的自我批判,那么就会固步自封,办学思想无从谈起。面对课程、面对课堂、面对评价、面对学校文化、面对教师队伍、面对管理方式,不是一味安之若素、习以为常,而是不断地否定昨天、探究明天。
·从技术世界的颠覆性革命中来。技术世界的变革日新月异,校长不能一概拒之门外,也不能不假思索地搞拿来主义。有思想的校长应以包容的心态努力学习,充分发挥技术对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做技术的主人,而不做技术的奴隶。
·从对未来办学的浪漫想象中来。一个从教多年的有思想的校长,一定是对未来有着美好憧憬的人,想象未来的校园、未来的教师、未来的课程、未来的学校生态等,这些都是校长办学思想的来源之所在。
03
未来学校的教师团队怎么组建?
教师团队的组建需要“异质化”
想要达到未来学校的教育理念,开设创新的课程,培养孩子的素养,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
金瑞学校现在已经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骨干教师队伍。这些老师毕业于剑桥、北大、浙大、华师大等国内外名校/有一些之前并不从事教育行业,而是在科学研究、金融领域做得很成功,对教育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异质化”的教师团队。
什么是异质化?比如很多老师都是师范大学毕业,这是“同质化”。同质化缺乏碰撞、活力;而异质化的团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地域,有着不同的背景知识、思维模型,他们组合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碰撞。
我们的老师必须自己开设1-2门学校课程,包括上面提到的创意想象课程、审辩思维课、儿童哲学课等等,都是我和老师们不断磨出来的,要让他们研发的课程能达到我预先设想的教育价值思想,达到我期待的高度。
衡量一堂课好与坏的唯一标准是这堂课的思维流量,能不能把学生思维激活?课堂不是越热闹越好,有些课堂静默无声,但静水深流,思考的问题一波接着一波。这才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