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听完我的故事,也可以坦然对待并接受自己的背景。无论你的出身如何,只要能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取就好。”
----《讲好你的故事:66个小行动改变人生剧本》【新加坡】沈文才【新西兰】西蒙·莫特洛克
一名14岁少年,在一场重要的满分100分的英语文学的考试中,他只考了28分。
高中成绩报告单上,老师给曾经的少年写这样的评语:柔声细语、胆小的你,建议多与同学打成一片。害羞、学习成绩差、不擅长运动、显得不合群是同学们给到他的反馈。
不知不觉,曾经的少年已大学毕业,得到银行面试机会的他却对正装一无所知。在一家减价慈善商店买到一件大得可以藏住一只鸡的二手外套去面试,失败的结果受到缺乏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但衣着外观,显然也没能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有多少人像曾经的少年一样,从学生时代起,就一直努力克服自卑感、思考如何获得成功?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初入职场、摸爬滚打,看遍人情世故,却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活出真实的自我?
尽管家庭中有房子、孩子、车子,工作上平步青云,但仍然很难体会到生活的幸福感?
如果你好奇曾经的少年后来怎么样了,
如果你对人际交往、职业发展存在困惑,
如果你想捕捉更多生活中的幸福感、提升自我,
。。。。。
推荐阅读书籍《讲好你的故事:66个小行动改变人生剧本》。本书由中国工信出版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书中汇集能够唤起读者共鸣的从普通职员到职场自由人的精彩故事,有自我成长类的行动干货,如个人品牌如何塑造、扩大人际网络和沟通谈判的方法,也有献给职场打拼者、生活热爱者的心得箴言。
本书作者即是曾经的少年,现是投资银行专家、特许金融分析师、领英中国专栏百万粉丝作家和大学客座讲师沈文才先生。
相信你和我一样,都很好奇作者是经历了什么、他是怎么做到的?有没有行之有效的经验可以参考借鉴的?
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勇敢的人,也从来没有做过真正大胆和冒险的决定,我采取过很多小行动,是他们的积累叠加,最终把我推向成功,小行动也许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最终把我们带向成功。”
行动方向之一:成为复合型人才,做自己的CEO
恰是学生时代的自卑感,给到了沈先生不断学习各种科目知识的动力,从银行专业知识积累、金融市场分析到写作、演讲、积极心理学等不同领域,沈先生践行成长目标:成为复合型人才!
正如职场中的年轻人关于职业规划发展的提问:“我应该做个通才还是专才?”沈先生的回答是:“最好不要轻易给自己定性,哪个极端都不好。”
如何成为复合型人才?
作者在书中提出“套餐理论”,即套餐中的汉堡是个人王牌特长,比如作者为客户提供适合的投资银行解决方案是他的“汉堡”;销售技能是“薯条”,即次要专长;而对博客写作的兴趣成了他的“可乐”,也就是兴趣爱好。
这让我想起在上海工作的一个朋友,她的本职工作是财会,各种表格、数据分析、业务发展战略的制定即是她的汉堡,随工作及拓展业务的需要,员工培训和其他会展等演讲成了她的次要专长;生活中的她擅长插花,这份“可乐”可谓是给她的生活带来许多愉悦。
世界变化如此之快,拥有自己的才艺组合,在面对挑战时才会游刃有余,适应各种生存环境,在职场中的价值也更大。
职场中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思维就是“做自己的CEO”思维,即:我对我自己的工作负责,把公司看成“客户”而不是雇主,我们为客户工作、付出时间、提供服务,公司付出的是“咨询费”而不是工资。把自己看作是CEO,考虑的是如何与我的“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哪怕是自掏腰包进行自我培训、提升学习等。
就像我一个做运营的朋友,跳槽到B公司后,看准公司运营的平台与机会,入职前先自费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主动攻克新环境建立人脉、搭建关系、拓宽渠道等难题,意料之中的,一年后成功晋升到管理层。
作者在书中还举了许多关于职场中面试求职、与领导相处、部门间高效沟通、提高自身附加值等故事例子,也有落地可行的技能指导,对职场新人和遇到瓶颈期的工作者,很有阅读价值。
行动方向之二:利用社交媒体树立个人品牌
“社交媒体可以改变你的职业发展轨迹,它是建立外部和内部品牌形象的完美工具。”—沈文才
不管你承认与否,社交媒体发展让每个人都有成为独立品牌的机会,是的,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本书作者曾经也认为自己写作缺乏文采、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在网络平台发布等,但偶然的机会,在分享一次自己的演讲、写了一些关于自己的故事后,就一发不可收,直到成为领英专栏两百万粉的专家。
关于写作,作者沈文才先生在书中分享自己写了6年多文章的心得:我意识到社交媒体的读者其实更关心我所写的内容,而不是我的语言技巧。所以,即使语言不是你的强项,也不要让它挡住你的脚步。
社交媒体的内容怎样才能吸引人?作者讲了这几条写作干货:
- 讲能普遍应用的个人故事(①有背景 ②有冲突 ③有解决方案)
- 始终提供阅读价值(多想想写作传递的价值)
- 给文章(帖子)起个好的开头(在10秒内抓住读者眼球)
- 多用对话形式(把读者带入描写的场景)
- 生活中多做有意思的事情(新想法、新内容吸引更多读者共鸣)
“重要的故事,是你跟你自己讲的那个故事。”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带着不完美的勇气去尝试,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出版商”。
个人品牌的搭建不仅是写作,图文及视频同样是作者推荐大家去学习的新技能,不仅有方向、方式指导,还有很多实操的具体做法。比如,为保持品牌形象的连贯与统一,以下3个策略很重要:
策略一:选择一个平台作为引擎,推动其他渠道。
对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关注多个社交平台的自媒体创作者来说,选择一个平台作为引擎,再把相关内容延展到其他平台,推动个人品牌建设。
作为职业人士,所写文章要有启发性、能激发读者思考。
策略二:在各个平台的形象要保持一致
比如个人名称、头像、相关履历资料等保持一致,这会让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在多个平台方便找到自己。
策略三:提供符合平台特点的内容
根据自身的特点及优势进行图文、视频等创作的同时,也要根据每个平台的调性调整所要发布的内容,例如不同的时间、读者偏好、标题、配图、视频封面等。
利用好指尖上的科技,这会帮助你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行动方向之三:乐在工作,幸福生活
我们醒着时的一多半时间都在工作,工作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都希望从工作中得到快乐,但雇佣合同中并未提及幸福感。
相对比我们熟知的“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观念,作者提出“追求工作与生活的节奏感”观点,认为工作安排可以时紧时松、劳逸结合,兴趣可以融入工作之中。而且节奏感适用于人生的多个阶段,比如职业生涯早期,你可能需要长时间工作,积累专业经验;工作稳定后寻找人生伴侣,便会多一些社交活动。一旦关系伴侣关系稳定后又会把重心放在工作上。有了家庭、孩子后,部分精力被转移到家庭上,而此后对工作的重心又会有所调整。
作者还在书中提到类似拓展兴趣、写感恩清单、到大自然中去、健康运动等方法来提高生活的幸福感,都值得读来践行。
和闺蜜聊天时,她问:“有没有一本书,看完后让你决定要做出一些改变?”
我说,“有很多,手边在读的就是其中一本,比如跟岁作者的分享,调整早起的时间,高效利用早起时间和自己待在一起、或者看书写作等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一本好书,是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
无论我们是带领他人走向卓越,还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努力实现远大目标,“目光长远”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还有日积月累的小行动。
一些看似小行动的职场行动,可以让你在事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如果是富有创意、充满机敏和时机恰当的行动,还能持续影响你的自我成长,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危机时,为职业之旅保驾护航。
趁现在,大胆想,尽管做,用小行动也能让你串起开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