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有一所“麻雀学校”——睡仙桥小学。在这所只有35名学生和5名老师的学校,大自然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山林田地就是教育资源。
“乡村学校要有乡村学校的样子,不能盲目跟着城市学校跑,要发挥规模小、地处乡村的优势。”9月26日,记者来到董家河睡仙桥小学,身为校长同时兼任教师的金芳同志在谈及学校教育时满眼是光。她介绍,因为学生少,平均每班不到10人的小小班教学,老师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更能够因材施教。
金芳老师自2000年9月走上讲台后,一直坚守在山村小学一线,至今已从教22年。这期间,她勤勤恳恳,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所带班级的成绩都非常优异,每学年都被评为优秀班级。在金芳老师的课堂上,一直倡导教学融入“学、讲、做”元素,与生活、劳动、游戏相结合,让课堂变得好玩、有趣。在课下,她经常带着学生参加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金芳老师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主动担任留守学生的“陪伴父母”角色,带着孩子们走出校门,参观博物馆,调研村子历史、到田野山间采风、种菜,放风筝。阅读和运动也一样不落下,除体育课外,金芳要求并认真监督学生们每天运动一个小时,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进步。
在谈及从业初心时,金芳告诉记者:“有人也问过我,学校生源规模急剧减少,留守儿童教育难,师资力量又不够,你为什么不走?在我心里,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教师不管在哪里,干的都是一种良心活。”在睡仙桥小学面临师资紧缺的情况下,金芳主不但没有动摇离开的念头,甚至主动承担起了教学点校长的职务。
“许多农村父母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从小缺少关爱,我就想能不能把学校、班级建设得像家一样温暖,使成长中缺失亲情的孩子,逐步建立起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金芳说。回忆起班里的一个女孩的家境,金芳的眼眶微微湿润。这位小女孩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父亲残疾但也坚持外出挣钱,环境让她的性格很内向,不愿意和同学交流。在一次走访中,看到小小的女孩在一贫如洗的家里,还在坚持趴在一张破小的凳子上写作业,这一幕让金芳久久不能平静,并决定要更加关心、爱护这群留守儿童。后来,金芳经常找她交心谈话,鼓励她,课外时间让同学们陪她一起做游戏,慢慢地带着她融入到集体中。往后每年的教师节,金芳老师都会受到这位女孩的卡片,上面写着“老师,谢谢您像妈妈一样爱着我!”
“简朴的付出就是‘传业受道解惑’的职业操守。”金芳说:“我代表的只是无数个普通乡村教师的缩影,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大家用平凡的言行、平凡的举动,捻起一支粉笔、站上三尺讲台、做到爱生如子、爱校如家,扎根基层、奉献乡村,只为了山花更加烂漫!”
记者:王京玲 赵震江 金宏辉
通讯员:叶楠
编辑:沙亚荣
制片人:王龙 梁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