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2日
教育部正式印发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为20年来首次修订
课程标准
也是10年来首次修订
此次修订进行了系统性设计
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
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对于英语学科来说,有哪些重要变化是值得关注的?
这些变化对基础教育会带来哪些影响,课堂教学如何应对?

近日,教育时报记者采访了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彩琴,请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核心素养,以及了解新方案、新课标对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的影响。

王彩琴
河南教师成长书院导师,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首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教育部首届“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首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专家,“出彩河南人”2018最美教师。始终致力于“同课异构、观课议课、临床式案例教学”的教师教育实践推进模式,被誉为河南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的“领航员”。

未来已来:
课程改革带给教师的机遇与挑战
——对话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彩琴
1 新课标与新方案的目标要求,与核心素养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并一脉相承
教育时报
王教授,新课标中多次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发展学生核素养提供了哪些具有参考价值的要求?
王彩琴:“核心素养”这个概念由OECD,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提出。
2005年,欧盟正式发布《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向各成员国推荐8项核心素养作为推进终身学习教育与培训改革的参照框架。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再思考:为了全球化共同利益》,重申人文主义教育教育观,强调改变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开展辩论、解决问题和信息媒体素养。

我国于2014年全面关注21世纪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育人价值和功能。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2017年教育部推出了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和标准。
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球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世界正处于一个百年不遇之大变革时代,多种世界性问题及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都给教育带来重大影响。

教育作为解决世界不平等现象的重要支点,承载着人类的美好期许,但它又需要回应关于重新构想“为何学、怎样学、学什么、哪儿学和何时学”的迫切需求。
基于此,报告抛出了三个关于教育的基本问题:“当我们展望2050年,我们应该继续做什么?我们应该抛弃什么?我们需要创新什么?……教育可以视为一种社会契约——一种社会成员间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达成的默示协议。”这一契约源于一种共享愿景,即教育具有公共目的。
4月22日,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
2 整体结构、关联活动、课程内容的对比分析,对指导实践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教育时报
相比《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哪些值得教师关注的地方,对于英语学科的教师来说,教学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王彩琴: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以下简称“义教”)的最突出的变化当属课程内容结构图的调整,而这体现了对2017年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普高”)课程内容结构图的优化(见下图)。

“普高”课程内容结构图(左)和 “义教”课程内容结构图(右)
对比上面的两个结构图之后不难发现,它们虽然包含着相同的内容要素,但是“主题”和“语篇”在两张图中的位置是不同的。“义教”不再将“主题”和“语篇”作为背景衬托其他内容要素,因而独立置于相对独立的外环,而是与其他四个要素有机融为一体,其中,“主题”和“语篇”一方面发挥统领和整合的作用,另一方面与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形成了互动关系。
也就是说,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不仅具有盘活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作用,还有推动主题意义探究不断深化、促进对语篇类型及其结构特征的理解不断深入的作用。这一调整可能是给英语教师对课程内容六要素之间的关系的重新认识提出了挑战。
“义教”还增加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这三类互动关联的活动,即在调整课程内容六要素结构关系的同时,还融入了学习对象的组织和学习方式。为了避免对这一架构误读,我特意通过微信请教了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对“义教”结构图中的箭头方向的设计意图。

王蔷教授说:“学习理解”与“应用实践”之间是双向箭头,意思是“学生围绕主题,通过学习理解类活动,获取和梳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形成结构;通过应用实践类活动,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过程中,逐步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同时加深对所学语言形式和文化意义的理解,促进学中用、用中学、学以致用;通过迁移创新类活动,尝试在新的情境、新的任务中运用所学所知,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问题,达到学用结合、会学会用的目的,促进核心素养的逐步形成和有效提升。”
这一变化可能带给英语教师挑战,即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关联互动是持续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的“知行合一”。
简要对比一下“普高”与“义教”的课程内容可以发现,“普高”认为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包含六个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义教”认为课程内容的六个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基础。
“义教”与“普高”在课程内容要素名称的选取和价值导向上保持了一致,都强调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要凸显主题的引领作用,发挥好语篇的载体功能,要引导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使学生不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对语篇类型及结构的把握。
3 新方案、新课标,带来的是全新的课堂要求,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变与不变
教育时报
关于新方案、新课标,你关注到了哪些新理念、新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未来的教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来适应新方案、新课标的需要?
王彩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与高中明显不同,因为学生的年龄段和认知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在内容的选取和要求方面,都要遵循并体现学生的阶段性认知特点,要选择有利于该年龄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内容,凝练该学段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最具价值的知识,凸显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和适宜性。

在课程改革深度推进的当下,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还是高中教师,都要尽快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调整并优化。
课程观——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英语的课程性质。英语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习和运用英语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教师是课程的核心,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发挥着“赋能”和“导航”作用。
课堂观——课程改革推进到当下,教师要摒弃“课堂就是教师传播知识的教室”这一狭隘的认知。“课堂”原本就不是一个寂静的世界,而是每个学生所拥有的“目标、价值、兴趣、爱好”生生不息的生命的世界。理想的“课堂”原本应是互动的、知性灵动的天地。学生通过认识他人而得到学习,同时通过反思自己得到学习,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人格的成长和学力的成长。尤其是在疫情与人类共存的时代,课堂就是一种对话实践的过程,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从而形成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的过程。

学生观——课程改革与推进过程中的教师,不再扮演知识的搬运工和技能的强化师,而要转变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组织者、反思者、研究者和评价者,要化身为学生语言学习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合作者、协同者和共情者,将语言学习、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在教师看来,学生不再是坐等被喂养的孩子,不再是等着被灌装的空瓶,不再是建筑工人手下的原始材料,而是与教师一起策划出行线路的驴友,与教师一起探寻未知世界的伙伴,与教师共同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教学观——当教师优化了自己的“课程观、课堂观、学生观”后,教学的重点就不再是“教”,更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发”促进学生发展的指南针和工具,让他们在一个复杂、不确定的世界中自信地航行。因此,教学就被视为“与学生分享教师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学习经验的过程”,教师就要更加善于站在学生的视角和层级看问题,就要更加有效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并愿意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设计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教学共同体协同努力下有效地解决问题,相互成就。

学习活动观——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显然,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航、导游、导师”。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对语篇类型进行结构特点分析,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课程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
课程改革迫切要求教师优化自己的“教材观、作业观、发展观”等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碍于篇幅限制,不再逐一分享。行多久方为执着?思多久方为远见?借用高教司吴岩司长的一句话与老师们共勉: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让我们一起努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树人树己,共同发展。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龙庆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