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舍
-
生活中,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
很多当父母的,喜欢对孩子说要多读书,读好书,罗列读书的优点时,一条又一条。
然而,自己有空不是看电视,就拿手机,俨然忘了自己告诉过孩子什么。
也许有些父母觉得,孩子正值学习的最好时光,这才应该珍惜这段时间,努力改变自己之后的命运。
但对于年岁大的而言,学习和读书就不重要了吗?
美国爱达荷州的塔拉,从小跟着父母在废料场生活,没有上过学,也不认识几个字,可17岁的她突然开始埋头苦学,最后考上了剑桥大学的博士。
而塔拉开始学习的原因,只是因为哥哥离开前说:“外面还有一个世界,只有你学习才能看到。”
包括曾上过新闻的外卖员徐小超,30岁的他只上到了高中,可他并没有放弃提升自己,闲暇之时便拿起书本和手机学习英语,为了练习口语,经常在外国人常出现的地方活动,大方同外国人交流。
经过徐小超的不断练习,他已经能够流利地说起英语,也因为自己的坚持,认识到了很多有趣的人,改变自己的人生便不再是难事。
好像人们总是这样,喜欢教育下一代要好好学习,却忘了要坚持学习的除了孩子,还有自己。
终身学习,才是一个人该有的状态。
尤其是年岁越大的时候,越该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多读书,是成就自己的不二良方,因为读书的这些好书,对年纪越大的人越有用。
避免被时代淘汰
巴菲特被问起,什么时候有经商的想法时,他说:
“7岁,那年我看了一本叫做《赚一千美元的一千种方法》这本书,从而经商的想法逐渐在脑海中浮现。”
从此,巴菲特最爱做的一件事便是看书,有空时读书,没空时抽空读书。
包括成功之后,他仍旧花费大量时间阅读,每天不到七点起床,先看书,再做其他的事情,日复一日。
也是通过阅读,他才能及时了解石油的行情,从而获得巨额利润;更是通过阅读,他能准确把握当下的形势,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生活的艺术》中有这样一段话:
“人一定要时时读书,不然便会鄙吝顽腐,顽见俗见生满身上,一个人的落伍,迂腐,就是不肯时时读书所致。”
年轻的人,很难被时代淘汰,他们是时代的主力,这才能掌控好前进的方向。
但到了一定年纪,很多东西自己不去主动学,很多书籍自己不去主动看,一次次慢时代一步的结果,是最终被时代落在身后。
唯有那个好读书的人,才能紧跟时代,不被轻易甩在狂潮之后。
解决生活中难题
你还记得上学时的场景吗?
看到一道道难题,自己可能焦头烂额;看到成山的卷子,觉得活着的压力莫过于此。
但真的成年后才突然觉得,很多难题不是学生时代那些难以解开的题,而是很多关于人生的问题。
好比人生的选择、夫妻关系的调节、生活的改善、意外的化解等等,都无法通过某种技巧得以解决,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能够指导自己的老师。
唯一能指导自己的,其实只有书籍。
想起《被讨厌的勇气》中,作者岸见一郎的经历。
曾经的他,因为疾病不得不终日卧床,那段时间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不知道如何走出去,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
哪怕医生的干预,也没有让他完全走出困境,而真正治好他的,是一本本书籍。
他看了太多的书,见到了很多人的人生,陪伴许多书籍里的人走出困境,那些人牵动着他的思想,占据着他的内心。
终于,他和某本书的主人公一样,选择了接受自己,面对自己,迎接未来。
也是因为这段经历,他把自己写成书,想要治愈那些和他有共同经历的人,而不读书的人,永远感受不到蕴含在书籍里的力量。
白岩松说:“你会遇到很多烦恼的事情,苦难会折磨你,不过书读多了读出了智慧,总可以好好地,正确地对面对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苦难。”
书籍的力量,当下也许不会显现,可当自己真正遇到人生危机时,那些已经融入血肉中的书籍,会让自己迸发出新的活力。
越是年岁大的人,越需要这种力量,去对抗意外,去面对人生,去迎接希望。
很同意林语堂的一个观点:
“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
从前觉得,看书是为了考取更好的成绩,考进更好的学习,从而让自己找工作的时候更容易一些。
但越长大越清楚,看书其实是为了让自己这一生,不至于庸庸碌碌,不至于混混沌沌。
人生就像一条船,书籍是船舵,也是船帆,它能带领你去想去的地方,见识到更大的世界,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在书籍中,看到自己不同的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