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手机厂商的常见套路:这些典型的小伎俩,一看就门儿清

任何一款手机发布上市之后,厂商通常都有不少宣传,这些宣传有上市前的,也有上市后的。对于厂商来说,吹自己的产品天经地义,如果遇到双十一或者618这样的电商促销活动,每年还要绞尽脑汁地去抠字眼去尬吹一波。不过对于用户而言,厂商的很多宣传手法和自我吹嘘,往往比较有迷惑性,这也给用户的选择造成了困难。

实际上无论是想抢首发,或者是想当等等党,在降价促销之后在考虑购买,用户始终都想对一款产品有足够多的了解后再下手,包括这个产品的特点功能,甚至是实际销量等等。当然由于信息的不对等,厂商也不可能把所有信息都透露给你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或许可以从手机厂商的宣传方式甚至是产品策略上,看出一些端倪,让自己的购物更有针对性。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厂商的典型套路,而在这些厂商的小伎俩中,我们能获得不少厂商不愿意让你知道的东西。

不用怀疑,没宣传的一定是没有的

对于厂商来说,一款手机会尽可能夸大已有的规格,一些公开信息是不可能缺乏的,比如说芯片型号、内存和存储容量、屏幕规格等。但是要注意的是,一些规格的细节,如果并非什么亮点,那么厂商的做法也很简单,在发布或者宣传的时候不提就行了。

比较典型的是小米旗下性价比品牌Redmi,在发布K40的时候,小米将K40的屏幕称为效果最好的直板OLED屏幕,120Hz刷新率、最高亮度以及色准等参数全部都标明了出来。但是很诡异的是,在发布会上小米则完全不提屏幕的分辨率。结果我们自己一查,果不其然只是FHD+,也就是1080P的水准。

为什幺小米不提呢?因为K40系列被小米吹为高性价比的旗舰手机,但是真正的旗舰手机屏幕都是QHD+,大概是3200×1440分辨率。而因为成本,K40系列只能用1080P分辨率的屏幕,但这又和旗舰定位不符,毕竟中端手机用120Hz FHD+的OLED屏幕太多,所以小米干脆就省略分辨率不提了。

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华为的P50系列,以前华为在发布旗舰手机的时候,为了吹嘘自己的拍照性能,总是会说自己的传感器多牛X的,把传感器的规格和尺寸都在发布会上吹一遍。但是这次P50系列发布会,华为直接跳过了传感器的规格,为啥呢?很简单因为华为的传感器规格实际已经落后了,目前传感器最强的是小米11 Ultra,所以华为干脆不提传感器,只说了像素值和计算摄影。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厂商这种做法,毕竟谁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短板展示出来,只不过这样的确容易给用户带来很多误会。所以大家现在要记得了,只要厂商在一些硬件关键规格、功能参数上的模糊,那必然这部分会相对较弱,可能达不到用户的预期。

上市后曝光率还比较高?销量眼看着急

一般来说,手机厂商在宣发上,上市之前会有自己曝光一些信息,或者默许一些大V曝光信息,甚至一些大V都是通过厂商途径获得的第一手消息拿来爆料,实际上也算是给厂商当了个传话筒。正常来说,在手机产品发布的同时,各大媒体就可以发布评测报告了,毕竟评测样机早就到了,通常一周之内也就七七八八将各种功能测试完了。

这个时候通常厂商不会再发什么通稿了,最多也就是媒体没事自己找个选题玩玩。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手机产品上市一阵后,各大媒体还在像做新机一样,大肆进行测试或者发表像通稿一样吹嘘的文章,那十有八九都是官方的需求,也就是继续给钱发软文。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最大可能是这手机上市后的销量不咋样。

比较明显的就是之前某厂商发布的某款旗舰手机,三个型号上市销量都不咋样,典型高价高配,最高的所谓至臻版卖到7999元。八月上市的机型,到了九月十月,还能在不少媒体上看到很官方的推文,这明显是厂商舍不得打折,所以需要媒体再带一波销量。看看京东的数据,评价两万多,开卖一个多月过去了显然销量有点头疼。

基本上可以认为,如果国内某款型号的手机,在上市后一段时间后,如果我们还能看到不低的曝光率,那说明这手机的确卖得不怎么样,至少没达到厂商的预期。至于曝光率这玩意,厂商愿意出钱,媒体自然也不会吝啬自己的版面和文字。不过通常而言,这款手机想要达到很高的销量是比较困难了。毕竟在很多时候,各个论坛的自来水对于销售更有帮助一些。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苹果的手机,时不时就会被媒体拿来做做内容,苹果又是那种不屑于打广告的,只不过国内厂商也没谁能和苹果比,也没有什么手机能和当年的iPhone在热度上可以相比的。那有没有某款手机销量不咋样但又比较佛系的呢?有啊,vivo和OPPO不都是这样么,不过别人有线下渠道保底啊!

一年推两代旗舰?上一代得有多惨啊

很多用户如果不愿意购买首发机的话,那么多半都愿意等一段时间看看产品的口碑,以及看看能不能有降价的漏可以捡。一般来说,厂商每一年在一个系列或者相同定位的产品上,都会推出一代产品,这也比较符合大家的认知。如果一年推出两个相同定位甚至在型号上都可以传承的产品,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一般厂商不可能在一年内推出两代旗舰产品,因为这样的话,会很大程度上影响销量。如果iPhone 13iPhone 12同一年推出,那谁还会去买iPhone 12呢?当然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上一代产品的销量和表现实在惨不忍睹,甚至厂商都不想看到这玩意儿了,才会赶快推出新一代产品替代。

今年还真有一个手机厂商这样做了,那就是vivo,上半年推出X60系列,下半年推出X70系列,这直接让X60系列暴死了,再笨的人也清楚,吃多了才会去买X60系列。而且X60和X70两代产品居然还都有用三星Exynos 1080的芯片,两代产品的性能差异就算是最高端型号也是微乎其微,这只能说当初X60的表现实在是无法让市场接受。

遇到这种情况,肯定用户是不可能去买X60了,但是同时也会对这个系列的产品产生严重的不信任感,毕竟保值率这么低的产品,换成是笔者也不愿意买啊。所以个人也不会对X70系列的市场表现感到乐观,再过两三月,vivo要是又推出一个骁龙898的X80系列怎么办?X70又要扔了?所以的确不清楚vivo的产品策略是怎么个脑回路,怎么看旗舰产品这样做都是有点作死的节奏。

当然,数码产品也有其他厂商这样玩的,而且还玩的不错,比如Intel搞处理器就是这样,每年两代,不在意你买不买,反正市场上总是自己的产品。但是手机不能和CPU比啊,何况也没有谁能像Intel在处理器领域那样拥有在手机市场的地位。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vivo的X60一定混得非常惨。

一个硬件反复用?多半就是库存多了

经常我们都能在场上的发布会上看到,厂商在吹嘘某类功能的时候,虽然说得天花乱坠,但是一看却还是之前的东西。一般来说,厂商会表示这货的确是好啊,好得不得了啊,所以我们继续挖掘它的性能和潜力。这种词汇大家可以选择性地相信一部分,至少我们可以认为虽然东西老,但的确表现是达标的,否则厂商也不敢用;但另一个潜台词则是:厂商之前采购了太多,不用就划不来,总不能一直库存着吃灰吧?

比如去年OPPO的Reno 5 Pro+,就使用了IMX 766传感器,5000万像素,画质不错。但是接下来OPPO可谓一发不可收拾,在Find X3上直接用了两颗IMX 766当主摄,当时我们就说IMX 766看起来OPPO的库存真不少,否则也不会直接在Find X3上用两颗了,这也变相说明Reno 5 Pro+的出货量不咋的。

但除了Find X3系列之外,接下来OPPO又把IMX 766这颗传感器用到了一加9系列上、Realme GT大师探索版上,另外Reno 6系列的高端产品依然是这颗传感器,要知道这都换代了还用相同的硬件,一方面我们自然可以认为OPPO对这颗传感器表现很满意,但另一方面我们还是可以肯定OPPO对于这颗传感器的存货……委实有点多了。

这种情况几乎不会出现在苹果身上,不过能像OPPO这样的确也很罕见了,虽说IMX 766算是OPPO定制有独占期,但反复这么用,估计OPPO自己也有点头大。至少对于想在手机拍照上有所突破的用户而言,看着OPPO旗下这么多手机都用这颗传感器,那还会有什么升级的必要呢?这个时候就不要相信厂商的吹嘘了,硬件没变化,要说功能会有多么突飞猛进的表现,估计厂商自己都不好吹下去了。

战报具体到某一时间段?这品牌肯定不热门

最后就要介绍大家喜闻乐见的战报撰写套路了。一般来说,手机首发后或者遇到电商促销季节,发发战报来吹自己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事儿小米干得轻车熟路,基本每年天猫或者京东各个价位的最终大赢家都是小米,所以小米也比较耿直,最多也就区分一下不同的价位,一看就很高大上的那种。

不过有的厂商参加了电商活动,但是最终销量平平,那怎么吹?也好办……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某些厂商说自己在某一时段取得了怎样怎样的成绩,甚至这个时间段只有40分钟!或者给自己做了一个非常搞笑的范围限定,比如XXX元至XXX元之间,这个之间结果就只有不到500元的区别。毕竟如果把这些范围再扩大一点,这些厂商就没法和友商比了,只能说PR们也算绞尽脑汁了。

如果遇到这种战报,别怀疑,可以肯定这个品牌的手机在促销活动中的销量整体比较惨淡,否则大大方方像小米、华为那样实事求是展示出来就行了。就是因为没法展示自己的成绩,所以才只能在战报上抠字眼。如果各位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战报,那这手机品牌就别考虑了,手机设计不好卖不好,就只知道抠字眼去宣传,还卖什么手机?不如自己改行做媒体得了,忽悠人厉害还带烧脑的!

这里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之前荣耀曾表示自己已经重回国内市场前三,而给出的证据则是在7月最后一周的销量是全国前三。很显然这也是一个拼命找出来的理由,恭喜荣耀了……另外荣耀最近一份数据表示在八月荣耀的全国销量已经超过15%,达到了全国前三。好吧,如果要按照单月甚至是单周的销量来计算,并以此评估手机厂商在行业内的地位以及市场占有率,那苹果估计有话要说!

写在最后

说了这么多,要说有多大意义也不见得,至少我们不认为会对厂商造成什么影响。只是在大多数时候,厂商会利用信息不对称,在宣传上给用户造成一些模糊的概念。而我们也只是希望通过了解到这些厂商惯用的套路,让用户更清晰地认识到一款产品,或者说对一款产品发售前后有更多的了解。

另外我们必须要的说,在大多数时候,所谓的性价比都是有原因的,厂商能把价格压下来,固然有降低利润的因素,但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成本能做得下来,而压低成本的唯一前提就是用成本更便宜的零配件罢了,比如屏幕,比如传感器以及其他我们没有注意的地方……当然某些一心想赚钱的厂商例外,毕竟增加价格是比压低成本更简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