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网友吐槽“手机要那么好的拍照有啥用”,本想好好嘲笑一番的,但我后来突然意识到,似乎自己还真的没有那么经常使用手机拍照——或者说自己使用手机拍照的时候,其实很少在意它“拍得好不好”。
还真别急着在这个时候反对。大家可以先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掏出手机、启动相机的时候,到底想要拍摄的会是什么,然后打开自己的相册看看,自己最近拍的究竟都是些啥。
我最近因为经常有去逛一些有好风景的地方,所以这部分的影像咱们先按下不表,先看看之前我在“日常”使用里到底拍摄了些什么样的照片。
我的相册是这样的
坦白说,我拍摄的更多还是一起吃饭的人或者饭,要有意思的也是手边、街边的一些有意思的小东西,在这个过程之中,我真的用到了手里这部手机“拍照优秀”的那一部分了吗?我觉得或许有,但使用频率还真不见得那么高。
我这还是一个相对比较热爱生活的年轻人,总是会拍点吃的、好玩的或者好看的东西。如果真的如同我们文章开头谈到的那一位老哥那样,平时摄像头最多的使用场景就是扫码,那优秀的影像还真的会成为没必要的东西。
这样的糖水片已经是难得能发挥手机影像实力的成果了
而有意思的是,如果将相机模组的优秀拍照实力完全忽略(一般的情况下我们都不会忽略的),那它带来的机身增厚增重、手感失衡、颜值降低等负面影响,一下子就完全暴露出来了。就连手机不拿在手上,只是屏幕朝上放在桌面上,那高耸的影像模组都会让手机变得不平衡,一按下就嘎哒嘎哒响,这确实是挺难让人忍受的。
小米11 Ultra的副屏设计就是克服这种不平衡的一个小巧思
那么,理性来分析一下,在大家都不是那么需要优秀影像的状况下,为什么手机厂商们还非得在影像方面“卷”得那么不亦乐乎呢?我认为,主要有下面的三大原因。
“我可以不用,你不能没有”
我可以不用,你不能没有。这是一句很经典的不负责任的话,虽然我更多的时候还是作为消费者去看待产品的,但这句话给厂商带来的伤害还是相当明显的。这种实际上多少有点无理的要求,无疑是现在的手机产品越来越缺乏特点和亮点、趋于同质化的元凶之一。不过我也不打算忽略掉它带来的积极作用,毕竟它也确实促进了厂商们的进步,只是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这句话确实是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而在这种话的推动下,很多厂商也就自然开启了自己的影像追逐之旅。虽然是追逐,但却利弊皆有,就拿弊端来说,早前手机产品们机均4摄、5摄的场面无疑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200万像素的黑白镜头、微距镜头、人像镜头和复古镜头等妖魔鬼怪在手机后盖上层出不穷,最终的一个结果就是手机影像模组逐渐变得多余和臃肿。就不说实际的拍摄效果了,单就论这些镜头的日常使用频率,就足够低到它被冠上“凑数摄像头”之名。
举例小米10S——这13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的画质,能让我称之为“三凑数镜头模组”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用数量来武装自己,让自己的机型看起来足够强大。
类似的例子还有一些低素质的潜望式长焦摄像头。这里我想举例的还是小米10青春版上的那颗800万像素的潜望式长焦摄像头,虽然在这个价位段能搭载长焦确实很不错,但它本身的影像优化实在是不够出色,考虑到最终的成像结果,我只能说这一长焦镜头看起来更像是“越级”去碰瓷旗舰产品的配置。
经典的“米式”对比
当然了,不管如何,我认为作为消费者,秉持“我可以不用,你不能没有”这样的观点倒是没啥问题,毕竟最终的消费是我们自己决定的,至于厂商愿不愿意理会,那就是另一个事情了。而如果谈到“厂商们愿不愿意理会”,就要讲到我们的第二个点了。
为手机增加合理的利润空间
是的,影像模组是跟手机利润相关的。更强大的影像模组,会让手机更接近一款“顶级旗舰”,起码在宣传上来看,的确是这么一回事。
请出我们的老演员,“影像新物种”小米11 Ultra
事实上,旗舰机型跟一般机型最大的一个差距点在于,它是可以“合理地”让大家多花一些钱的。就像是多年之前总有的小米VS华为的对战,在小米方给出的配置表里,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小米的机型似乎配置总有领先,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华为在更高昂的售价下卖出了更好的成绩。这其中除了有华为确实在配置上领先的原因以外,还有就是华为的那些旗舰机型确实是在机身设计等方面做到了更让人认可的旗舰水平,从而成为了更容易让大家心甘情愿多付钱的产品。
而想要成就旗舰手机的高溢价,配置显然是需要堆满的,这其中就包括了手机的影像模组。这里又分出了许多不同的情况,还没有真正能站稳旗舰定位的厂商需要足够给力的影像模组为自己背书,比如vivo,就用上了蔡司联名的微云台模组;至于主打中端定位的产品,则需要一个能吹的影像模组,让它能在同配置的同价位机型之中脱颖而出,比如K40 Pro+的一亿像素摄像头;而那些老早就在影像方面有一定建树的厂商,也得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影像实力,比如华为Mate40系列和P50系列。
毕竟,如果不进步的话,是真的会被拍在沙滩上的
不管手机本身到底如何定价、定位,这些厂商的最终目的都是一个样的:为手机增加合理的利润空间,高者可以不被批评地将定价往上抬,低者可以真香名义压制对手。
开拓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让更多人认可品牌的价值观
前面讲了那么多商业行为的内容,其实我还想讲讲一些意识形态上的东西。这里要举例的就是iPhone了,虽然iPhone一直在影像模组上被各大安卓厂商的旗舰“花式吊打”,1200万像素坚持了那么多年,但其实iPhone在影像配置方面还是有走那么一点点心的。
甚至如果不跟其他厂商对比的话,就说iPhone 12 Pro Max的大底1200万像素广角镜头,就很值得吹一吹了,毕竟它的像素尺寸都已经来到了1.7μm的大小,就算是与大底出名的小米一亿像素传感器HMX在四合一之后的像素大小对比,都能做到小有优势,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当然这里的对比多少还是有那么一点有失公允,毕竟小米的HMX即便在四合一之后都仍然有两千七百万的像素,不过我这里也谈到了,“不与其他厂商对比”,所以如果单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iPhone的主摄已经“够大底”了。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iPhone 13的邀请函都还没发呢
虽然扯了一些配置上的事情,但回归到这一部分的主题,我们还是需要谈一谈“让更多人认可品牌的价值观”这件事情。
认可价值观这件事情该怎么做呢?可能有朋友会觉得,得直一点,告诉大家“我的配置好,快用它拍照录像直播”,其实还真不是这样的。哪怕我们能看到iPhone的确在影像系统、后期剪辑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功夫,但这其实只是基础,而非他们在吸引大家用iPhone拍摄的招式。
是的,除了做了足够优秀的基础,苹果还做了一些其他的事情。如果你有关注过Today at Apple的活动,你会发现其实他们会在部分有苹果零售店的地方做一些课程(虽然也就是循环播放),吸引大家掌握一些摄影知识,并使用iPhone进行拍照与分享。
除了课程,其实苹果还会带来一些我们并不知道的影像分享,一方面我们得承认这些拍摄作品确实很优秀,另一方面,我们又会发现其实这更像是一种拔高品牌形象的事情。
还真别说这种活动毫无作用——如果真的没有作用,那国产厂商们也不会去做这些拍摄活动了——作为普通人,我们需要清楚,虽然总有“犯蠢的”,但厂商总是比我们聪明得多的。
似乎有点扯远了,总之,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拍摄能让很多年轻人在潜意识中感觉到,有那么一群审美优秀、能自由自在出行的人,在跟他们使用着同款手机。虽然明面上这不会有太直接的感觉,但它的确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至于他们会更愿意使用这些产品去追逐那些发着光的人。我不太想在这里泼“要量力而为”的冷水,有点目标和希望,总是好的,尽管可能这本身并不是你真的想做的事情。
再反过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能让人追逐的目标,iPhone才吸引了很多朋友用它拍摄,并且更好地发挥出了他们优秀的影像模组和优化实力,最终成为了一个相对成功的正向循环。如果你用过安卓旗舰进行过视频的拍摄,我相信你会理解我为什么在这里猛夸apple的。尽管我并不喜欢iOS,同时还讨厌iPhone 13 Pro Max的机身设计和重量,但,我就是得承认,它拍视频很好用,这一点安卓旗舰们估计还需要好一段时间才能赶上。
可能有朋友看到这里就要开喷了:说了那么多,原来都是为了吹苹果的铺垫。但我还是得说这次还真不是。大家也都知道欲扬先抑的道理吧?我想表达的是,苹果是做了不错的价值观宣传——但我们实在没有必要被那种价值观洗脑。生活里确实有很多值得记录的东西,但我们并不是非得用iPhone记录,这才是我想表达的。
其实谈了那么多,讲来讲去,手机厂商们堆料于影像这件事情,还是很简单的:就是为了多卖点钱嘛,更容易卖、卖多几部是多赚了,卖得更贵也是多赚了。总之这都是利益驱动的,而不是什么良心或者回馈粉丝,更不是什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再谈回到开头那位朋友的感慨,他说自己不需要影像——但这手机也并不是只卖给他一个人的呀。既然堆料影像(这里的料指的是卖点而不是配置)是可以多卖一些出去的,那为什么厂商们要费力为你打造一款更省钱、更轻薄、电池更大、散热更好的手机呢?
所以,最终他也就只能“浪费”一些钱在拍照配置上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