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4,如果你连这个还不知道,养生无从谈起!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明代名医杜文燮认为,人患病之源为六气,生死被五运所决。

中医理论里面最玄奥的当属五运六气学说,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五运六气学说记载于《黄帝内经》的七篇大论和两遗篇,是古代医家通过天干地支纪年方法,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研究自然界的周期变化规律对人类疾病影响的一门学问。千百年来,运气学说深刻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说的就是五运六气,不明白这个的甚至都不能称为医者。

运气学说是中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三因制宜”整体观和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可说是中医的瑰宝。

五运六气的意义

运用五运六气可以预测疾病。学中医的人只懂病因、脉证、药性还不行,还应懂天候,能预测疾病的预后转归。

小的方面来看,可以推算出一个人出生时的先天禀赋,以及他容易罹患的后天疾病——即人在出生时所具备的岁运、主气等一系列运气学特点与其后天体质与罹患疾病之间存在关联性。

人体有两套密码,一是气立,一是神机。气立专门对外,负责与宇宙的气候变化,与宇宙的运动形式发生联系,这种运动形式有六种,就是三阴三阳。一旦某一个气立出现故障(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不正常状态(或叫病态)的发生。气立对应的是五运六气。

一朝分娩,婴儿“哇”的一声落地,天地感应就打开了婴儿的气立,而首先所使用的气立就是当时的天道决定的。他的气立便马上开动,以使机体跟宇宙的共振规律相协调。这个初始的气立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的生命进程——他的生长壮老已、他的疾病、个性,乃至寿命都会受到这个初始状态(出生的禀赋)的影响。

大的方面来看,对未来年份可能发生的流行病和疫病情况进行预测。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 详尽描述了五运的太过、不及与气候、物候、藏象、疾病的关系,如“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 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

该理论还提出“三虚相合易发疫疠”,无不应验。

比如2009年年初,是土运不及之年,太阴湿土司天(湿土太重),是比较寒湿的一年,容易闹瘟疫,年底就应验了,爆发了甲流

2003年癸未年的五运六气特点是:火运不足,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结果爆发了SARS

由此可见运气理论作为行医之门路,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治与预防十分重要。也日渐地成为了中医界研究的热点。

2024年的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以天干地支为演绎工具。

什么叫“五运”?它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在天地间的运行变化。五运是由天干来控制的,一共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五运特点就是某气太过,或者是不及。

什么叫六气?六气是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气跟地支有关系: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气的客气中,又有「司天之气」和「在泉之气」,分别主管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气候变化。

按照五运六气理论推算,2024是甲辰年,「甲己化土」所以大运是土运;而「甲」又为阳干,故土运太过。六气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根据2024年甲辰年司天和在泉特点,可以知道上半年气候偏寒冷,下半年气候偏湿。

所以2024年总的五运六气特点是土运太过,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外部自然环境是寒湿为主,这两种邪气对人体影响极大。受影响较大的脏器是脾,但从五脏与五行关系讲,土与水相制,土可以克水,土太过就可以乘水而伤肾。

根据运气学说结论就是:

第一,疾病性质多以寒湿为主。

第二,主要发病部位在脾肾。

最合适的应对方剂——“寒湿圣剂”五积散

五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中医经典方剂,为温里剂,具有解表温里,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之功效,主要针对于表、里、气、血的寒湿之邪为主。

清代汪昂在《医方集解》中做过的十六字总结“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最为精辟概括。五积散开创了解表里气血寒湿之先例,适用于内伤生冷、外感风寒之以寒湿为主要病机者。

五积散由白芷川芎炙甘草、茯苓、当归肉桂芍药半夏、陈皮、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厚朴等药物组成。

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相结合,为运脾化湿之平胃散;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配伍,为主治一切痰饮之二陈汤。既含治太阳表证之桂枝汤,又有治痰饮之苓桂术甘汤;既有治肾著病的甘姜苓术汤,又有行血通经的四物去地黄汤。综观全方,组合严密,实为上述名方的综合复方。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诸邪亦能搜除。可见其治疗范围,颇为广泛。

历代医家善于广泛运用,清·喻昌医门法律》曾提及:“按此一方,能治多病,粗工咸乐用之。”

使用五积散来治疗2024年可能出现的外感、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血气不和、月经不调等证,必定效如桴鼓,体现了“异病同治”的中医精髓。

养生保健原则

可以借助针灸、导引、足浴、推拿背腧穴等方法调理身体,此外需注意

①饮食不要寒凉、甜腻、辛辣;饮酒要适量。

②起居有规律,不要熬夜,睡好觉,是最补的,同时适当运动。

③情绪平稳,不要过于激动、恐惧、焦虑。

④身体有不适,及时处理,不要拖延,早发现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