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5日 星期四
农历己亥年【猪年】七月十五
【原文之一】
论者多谓儒生不及彼文吏,见文吏利便而儒生陆落,则诋訾儒生以为浅短,称誉文吏谓之深长。是不知儒生,亦不知文吏也。
儒生、文吏皆有材智,非文吏材高而儒生智下也,文吏更事,儒生不习也。谓文吏更事,儒生不习,可也;谓文吏深长,儒生浅短,知妄矣。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之徒亦自相少。何则?并好仕学宦,用吏为绳表也。儒生有阙,俗共短之;文吏有过,俗不敢訾。归非于儒生,付是于文吏也。夫儒生材非下于文吏,又非所习之业非所当为也,然世俗共短之者,见将不好用也。将之不好用之者,事多,己不能理,顺文吏以领之也。夫论善谋材,施用累能,期于有益。文吏理烦,身役于职,职判功立,将尊其能。儒生栗栗,不能当剧,将有烦疑,不能效力,力无益于时,则官不及其身也。将以官课材,材以官为验,是故世俗常高文吏,贱下儒生。儒生之下,文吏之高,本由不能之将。世俗之论,缘将好恶。
【字词】
1、訾:(zǐ)诋毁;(zī)姓
2、栗:(lì lì)众多
【拙解】
评论者多称儒生不及文吏,看见文吏仕途顺利而儒生失意,便诋毁儒生认为他们才浅智少,称赞文吏认为他们才高智多。这是不了解儒生,亦不了解文吏。
儒生、文吏皆有才智,并非文吏才高而儒生智低,只是文吏经历事多,儒生缺少历练。称文吏经历事多,儒生缺少历练,是可以的;认为文吏才高智多,儒生才浅智少,则是妄议。世俗皆轻视儒生,而儒生们亦自相贬低。为何?他们都追求仕途学做官吏,并以文吏为标准。儒生有了缺失,世俗同予诋毁;文吏有了过错,世俗不敢诋毁。将错归于儒生,将对归于文吏。儒生之才并非低于文吏,并非其所学无所应用,而是世俗之人皆轻视他们,并看见地方官吏不喜欢用他们。地方官吏不喜欢用他们,是因为事务很多,自己不能处理,需文吏主持处理。衡量选择人材,区分才能大小,希望做事有益。文吏处理理烦杂事务,身履其职,完成本职工作建立功绩,地方官吏敬重他们的能国。儒生小心翼翼,却不能承担复杂工作,地方官吏中若有人提出质疑,不能效力,儒生之力无益于当时,那么官位便不会至其身。官员用做官的标准考核人的才能,而才能却又以官为证,因此世俗间常尊重文吏,却看不起儒生。儒生被轻视,文吏被抬高,源自无能之将。世俗间言论,是常顺从官吏的好恶的。
【小议】
这里所称的“儒生”,是指信奉儒家学说、研习五经的读书人。所谓“论者多谓儒生不及文吏”的说法,并不准确。读五经及圣贤书者,有很多人知礼重义、仁德守信且有智慧,当然亦不乏愚腐无能之辈。儒生中也有做大官小吏的,得高官厚禄者并不少,他们怎就不如“文吏”了呢?文吏,系指能熟练完成事务处理程序的普通官吏,也就是今日世人常说的“业务篓子”。文吏确有其聪慧之处,那便是可以将自己业务范围内所能做的事做到极致,而这恰恰是其上级管理者未必能行的。儒有儒学,吏有吏道,当在遵规、守道、重节操等方面论高下,无需泛泛而论孰更高。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