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地震发生后,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这是什么原因?今天是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在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举行的“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上,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科普专家邹文卫进行了解释。
“统计数据表明,5级地震的强震动时间是5-6秒。什么叫强震动?就是人能感觉到的地面震动。6级左右的地震强震动大概是十几秒,7级地震强震动时间大概是30秒左右。因此,小于5级地震的有感震动时间就会更短。所以,在感觉到有小地震的时候,来不及反应或刚反应过来,震动已经过去了。如果碰到大地震,特别是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强烈的颠簸使人站立不稳,可能失去重心甚至跌倒,平稳地奔跑更不可能。所以我们说,碰到地震最好的办法还是‘先躲避、后疏散’。”邹文卫说。

很多居住在大城市高层建筑的人普遍关心室内如何避险。对此,邹文卫直言,在高楼上,在地震发生的时候想要跑出来的可能性是极低的,但我国高层建筑都有着严格的抗震设防标准和要求,一般在地震中完全倒塌的可能性比较低。
因此,碰到地震要牢记“七字诀”,就是“伏地、遮挡、手抓牢”。邹文卫解释,“伏地”,就是遇到地震的时候,尽量采用蹲伏或者跪伏的姿态,降低重心、稳定自己。“遮挡”,就是旁边如果有坚固的物体,尽量躲到坚固的物体下面,比如桌子,桌子的桌面就是一个遮挡物,可以避免上面坠落物的伤害。如果旁边没有固定物,那就要用双手或者随手可得的一些物件,比如沙发的软垫子之类的保护住头颈部位,避免被坠落物击打。“手抓牢”,在震动很强烈的时候,如果不抓牢桌子有可能被甩出桌外或者被甩出遮挡物之外,就更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地震时要做到“伏地、遮挡、手抓牢”。
能不能躲到卫生间?“不能一概而论了。因为房屋的建造年代不一样,结构也不一样。尽量还是躲在承重墙的墙角,尽量避开电器、悬挂物、玻璃、窗户等。”邹文卫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