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包入乌金纸,竭力挥捶打成。
人这一生总是在不停地积累财富,朝朝暮暮,暮暮又朝朝,总想着拥有的能多一些。谁也不愿意看到手上的财富缩水。不过,这世上缩水的东西不在少数,比如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身上穿的衣料就容易缩水,也有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市场也会缩水。就连我们常说的“真金不怕火炼”的金箔也会缩水。不管你们信不信,曾经就有一位老农挖到11斤金箔,半年过去少了3斤,为什么少了这么多金箔呢?少了的部分去哪儿了呢?
老农挖出3个罐子
在1970年10月5日,陕西省西安市的何家村一带,有几个老农正在打地基,大家都知道西安作为千年古都,考古出来的坟墓一座又一座,文物一堆又一堆。人们戏称称这座城市是“建在坟墓上的城市”。同样如此,这几位老农在打地基的时候也发现了宝物,他们意外的挖到两个不小的陶罐和一个银制的罐子,打开以后,里面藏着的东西让人眼花缭乱。
这三个罐子看似平平无奇,但是内藏玄机,里面装满了宝物。各种珍贵的材质都有,金盆、银盘、玉带、琉璃瓶、水晶盏,甚至还有一些古钱币,一看就是非常值钱的东西。当时老农也不敢大意,立刻把这一发现报告给了当地的博物馆。博物馆立即派出了专家亲临现场指导,经过一番鉴定以后,发现这些宝物是唐朝时期宫廷才能使用的生活用品,文物意义重大,堪称国宝。其中有一部分珍品在全球范围内都找不出第2件,这三个罐子中的文物约有1000多件,不过这还不是最让专家们感觉惊奇的。
发现金箔
专家们打开了其中一个罐子,发现这个罐子里不仅盛着水,而且在水上还漂浮着数目可观的金箔,就连金箔的上面还井然有序的站着小金龙。这些小金龙有足足12条,另外在水中,人们还发现了一些红蓝绿色各样宝石。
金箔实际上就是用黄金捶打而成的薄片,这种材质有很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最早发现制作金箔的其实并不是我国,而是古埃及尼罗河流域。传到中国以后,逐渐成为一种传统工艺品。金箔性质稳定,不容易变色,也有很好的抗氧化,防变霉,耐腐蚀,等优良特点,纯度越高,制作工艺越复杂,保值、收藏、鉴赏的意义越高。在距今约3000年的历史中人们就已经拥有了金箔制成品。唐代时期,秦韬玉就写过“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诗句,可怜那些做着昂贵礼服的女子通宵达旦地制衣,也只是为他人而做,换取一点微薄的收入。
半年后发现金箔变少
如今这些出土的文物中,漂浮于水上的4团金箔极具参考价值。人们将漂浮在水中的金箔捞出,但因为当时的技术不发达,工作人员甩干以后,就直接称下了当时的重量,称重完以后就直接记录下来,足足有11斤。时间一晃就过了半年。博物馆的人员再一次取出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11斤金箔已经缩成了8斤,那3斤金箔去哪儿了呢?有人怀疑是不是工作人员偷走了一部分,嫌疑最大的就是专家韩伟,因为他是直接负责金箔的考古事宜的,当时他对这些金箔研究时,曾多次自己单独工作,他最为可疑。
博物馆将金箔减少的情况如实上报。在这期间,四团金箔中有两团被调去故宫做展览。上级指示要求对4团金箔再一次清查。这一次,博物馆的人员把剩下的两块和故宫展览回来的两块放在一起,再一次进行称重,发现这一次金箔的重量又减少了。
很显然,那两团被拿去做展览之用的金箔没有人有机会做手脚。难道这些古代金箔真的会缩水吗?为了能够证明自己的清白,韩伟又一次做起了研究,他把4团金箔又一次放入水中,浸泡了三天三夜,之后晾干取出称重,发现这4块金箔的重量又神奇地回到了11斤,原来金箔真的会自己缩水。至于为什么会如此,人们猜想也许是金箔的厚度太薄,再加上层层叠叠,所以内部沾上水渍,没有干透,才会有多出来的分量吧,而这一次韩伟也终于自证了清白。
结语
大家如果有机会,不妨去博物馆里走一走,领略古人丰富的文化智慧。至于金箔为何会缩水,屏幕前的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共同解开困扰人们的谜团。
参考文献:《天工开物》
唐代秦韬玉《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