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这事儿,浙江车企有新路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郑亚丽

5月,零跑汽车和全球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集团组建合资公司——零跑国际,总部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同月,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与雷诺集团正式成立HORSE Powertrain Limited,新公司总部位于英国伦敦。

在这一轮 “出海潮”中,浙江车企路径有点不一样,选择了轻资产“出海”。

结合当下时局,更能明白车企们的未雨绸缪:当地时间5月14日,美国拜登政府宣布对价值18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严厉的”新关税税率,包括电动汽车、锂电池及部件等。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决定对自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反补贴关税。

面对“出海”可能遇到的不确定因素,合资办公司,正成为浙江车企规避风险的新模式。

01加速出海

这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去年以来,被誉为“新三样”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在出口市场上呈现迅猛增长态势。

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2%,均创历史新高。

浙江新能源汽车表现也不错,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60万辆,占全国比重6.5%,渗透率提升至43%。全年出口9.77万辆,同比增长22%。

图源:视觉中国

面对国内翻滚的“红海”市场,国内新能源车企集体“出海”,浙企也不例外。

2022年12月,完成车型改造、环境测试后,首批200多辆零跑T03运抵以色列

“以色列面积不大,但消费需求旺盛,顶峰时一年新车销售超30万辆。并且代步小型车很受欢迎,我们的T03大有潜力。”零跑汽车海外市场部负责人提到,政策方面,以色列电动车购置税仅20%,相比83%的燃油车购置税低不少,此外由于没有本土汽车品牌,欧洲车、日本车、中国车在当地人眼里都是进口车,竞争相对公平。

浙江车企吉利,海外市场表现也越发强劲。日前在某平台发布的5月中国汽车品牌出口销量榜中,吉利一举杀入榜单前三。具体来看,吉利汽车集团5月海外出口销量36890辆,同比增长68%。

从卖车到建厂,从产品出海到产业链出海,浙江新能源汽车正加速走出去。

去年底,合众新能源汽车在泰国的首个海外工厂已开始组装汽车,加大力度开拓东南亚市场。

图源:视觉中国

事实上,不光是浙江车企,在此之前,长城比亚迪等车企也均在泰国建厂。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全球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空间。

新能源汽车出海如火如荼,汽车零部件企业也不甘落后,积极嵌入全球汽车产业链。

比如三花控股集团,一直秉持“市场在哪里,客户在哪里,三花就在哪里”的全球化经营理念,多年前就在全球各个主要市场都有营销网络,在中国、墨西哥波兰越南等地布局重要生产基地,辐射国内、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市场。

位于金华的浙江今飞凯达轮毂股份有限公司,今年3月发布公告,将在泰国再新建一个年产200万新能源车铝合金轮毂的项目。

据了解,这是该公司2019年“出海”泰国、投资建厂后的又一大动作,预计泰国新项目明年第二季度投产。

浙江汽车零部件覆盖动力系统、底盘系统、通用件等全产业链,实力一直不容小觑,目前正加快向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新模块、新配件拓展。

借助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海大势,这些汽车零部件企业顺势而为,也能在全球开拓出更多客户。

02变换模式

新能源汽车疾驰在海外市场,并非毫无阻力,地缘政治相关风险,一直是悬在车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长期来看,面对中美、包括和G7的关系变化,车企要想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新的布局。”省工信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宋婷分析,比如美国对进口的中国电动汽车征收4倍关税,从25%提高到100%,直接出口肯定行不通了。

在此之前,浙江车企谋划与海外车企合资办公司,当规模上来或遭遇贸易壁垒时,这种新模式,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风险。

比如零跑和Stellantis集团成立的零跑国际,后者控股51%,就是基于其对当地的政策优势和市场认知,可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要求。

对零跑来说,合资公司模式,不需要零跑汽车在海外建立大量的销售及服务渠道、营销及运营人员、生产设施等,减少了资本投入和运营风险,也节省了时间成本。

同时借助Stellantis集团全球130多个国家的客户群、上万家渠道,零跑国际产品可以快速进入多个海外市场。

这一模式给了零跑更大的出海信心。记者了解到,零跑国际产品将于今年9月首发欧洲9个国家,并计划自2024年第四季度起,将产品投放于印度亚太(不含大中华区)、中东和非洲以及南美市场,2024年年内开拓200个渠道,到2026年拓展至500家。

图源:零跑汽车公众号

从大势看,合作共赢依然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企对外友好合作,能为当地带去新技术、产业生态、工作岗位。

吉利和宝腾,就是这么做的。2017年,吉利控股集团收购马来西亚DRB-HICOM集团旗下宝腾汽车49.9%股份,开始全面主导管理宝腾汽车。

在吉利的赋能下,宝腾经历“起死回生”,从连亏9年到营收翻3倍,并带动当地汽车上下游产业蓬勃发展。

走出去,浙江并不陌生。作为外贸大省,2023年浙江进出口4.90万亿元,较上年增长4.6%,外贸增长贡献居全国首位。

不过在宋婷看来,这一轮国际合资合作,和以往产品出口的“走出去”模式完全不一样,更多是以企业海外投资、海外合资方式的“走出去”,“对企业来说,更要强化企业的合规性,尤其是深度了解目的地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长三角,提升企业走出去能力的机构,已经应运而生。今年6月,在第六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长三角“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会揭牌。

这一机构成立的目的很直接,就是推动长三角地区联动开展贸易、投资、商事法律和经济技术合作等中外交流活动,提升国际经贸信息平台综合功能。这对缺乏国际经验的出海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助力。

从历史经验看,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全球化过程中,也经历了包括关税、反倾销补贴、罚款等重重障碍。

从走出去到融入当地,故事才刚刚开始。过程虽然艰辛,但前景值得期待。通过合资合作,拥抱国际市场和创新源,有助于双方开展技术合作、管理水平对标提升、商业模式创新等,也能更贴近市场推出更多更好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

对出海的浙江车企而言,这是新路径,也未尝不是好路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