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智能网联汽车、汽车芯片等!工信部发布2024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专家:将加速国产芯片“上车”

每经记者:裴健如 每经编辑:孙磊

6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官方网站披露消息,工信部制定发布《2024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包括“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汽车技术标准体系”“聚焦战略新兴领域,加快关键急需标准研制”“夯实质量安全根基,完善通用基础标准”“强化国内国际兼容,推动标准国际化高水平发展”“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完善汽车标准工作机制”等多项内容。

图片来源:工信部官网

具体来看,在“聚焦战略新兴领域,加快关键急需标准研制”层面,《工作要点》提出“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标准”“加大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研制力度”“强化汽车芯片标准供给”“夯实汽车电子标准”“部署汽车绿色低碳标准”等多项举措。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分析称,“此次《工作要点》的重点当属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提出的多项举措”。

《工作要点》提出,“加大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研制力度。推动整车信息安全、软件升级、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等强制性国家标准,以及自动驾驶通用技术要求、自动驾驶功能道路试验方法、自动驾驶设计运行条件、数据通用要求、LTE-V2X等推荐性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加快信息安全工程、自动驾驶功能仿真试验方法等在研标准制定,推进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组合驾驶辅助系统通用技术规范、汽车密码技术要求等强制性国家标准以及软件升级工程、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等标准立项及起草,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管理支撑标准体系。推动全景影像、智能限速等标准发布,推进自动泊车、自动驾驶测试场景术语等在研标准制定,开展网联化等级划分、列队跟驰等标准预研,规范和引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发展”。

“这一系列举措指明了行业发展的方向,将引导企业加大对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和投入力度,从而促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健康快速发展。”崔东树认为。

乘联会发布的汽车智能网联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1~2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已达到62.5%,高价车型装车率表现好于低价车型,目前L3级正在加速推进,部分L2+车型已经配备L3相关功能。而在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L2级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为40%。另外,2024年也被认为是我国车路协同落地元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作要点》的发布,对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中航证券研报认为,在政策的持续催化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将迎加速。

江海证券研报则测算,据《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预测》报告数据,预计2025年和2030年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分别为7295亿元和25825亿元。其中,在智能网联汽车产值增量测算层面,主要围绕汽车智能驾驶硬件及软件、智能座舱硬件及软件、车载应用软件、车载通信单元、整车终端产品和创新应用服务六个领域进行测算,结果显示,预计2025年和2030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产值增量分别6451亿元和2026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汽车产业已迈入智能化的下半场,基础软件和芯片在汽车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正是基于此,《工作要点》还提及,“强化汽车芯片标准供给。加快汽车芯片环境及可靠性、电动汽车芯片环境及可靠性、汽车芯片信息安全等标准研制,提供汽车芯片基础技术支撑。推动制定智能驾驶计算芯片、汽车ETC芯片、红外热成像芯片、蜂窝通信芯片、安全芯片、电动汽车用功率驱动芯片、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模拟前端芯片等标准,明确各类芯片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在崔东树看来,这一政策导向将推动国产芯片的发展,加速国产芯片“上车”的步伐,也是解决芯片“卡脖子”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在相关报告中预测,2024年,中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可达905.4亿元,同比增幅达到6.5%。这意味着,国产汽车芯片仍有相当可观的替代空间。

但眼下,尽管我国汽车芯片产业已迈过起步阶段,进入百家争鸣和快速发展阶段。但在芯片供给侧,参与企业多,研发产品多,可用产品仍较少,80%企业已推出的产品不超过5款。另一方面,提升汽车芯片自主化率仍是行业的重点方向之一。

据悉,当前自主品牌汽车的国产汽车芯片应用占比已达到10%左右。“从我们梳理的十大类芯片来看,汽车芯片的自主化率已经从5%提升到8%,甚至10%的阶段。不过,我们的芯片尚未真正做到全覆盖。国产芯片上车的机会是一直有的,但最终要回到商业逻辑上,要有高性价比的产品。”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原诚寅表示,“汽车芯片是集成电路的一部分,跟传统的芯片不太一样,应用场景非常明确,就是给汽车用,一定要量产上车,而且在汽车上得到规模化应用,才能真正形成价值创造”。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