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高人胆大?马斯克在中国市场失利,要去印度生产特斯拉?

特斯拉一季度销量崩了!

近日,特斯拉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的产量和交付量,很多人惊掉了下巴。

一季度,特斯拉共交付了38.6万辆汽车,远远低于之前预测的44.9万辆。

这是特斯拉自2022年第三季度以来第一次跌到了40万辆以下,与去年一季度相比,交付量也减少了8.5%。

面对在中国市场上的困境,艺高人胆大马斯克又打起了印度的主意,本月就要派人去印度那边选址建厂了。

只不过印度“外企坟场”的名声在外,想从三哥那里赚钱可不容易,不知道神人马斯克能打破这个魔咒吗?

特斯拉中国市场失利,欲印度建厂

电动车业务是特斯拉主要的利润来源,长期以来对公司的营收贡献占比都超过了80%,销量下降让投资者对马克斯极为失望,劈头盖脸一顿骂。

马斯克立马反击,将原因归结为其弗里蒙特工厂为新款Model 3 调整产能,以及德国工厂因为遭遇火灾停工了一周。

然而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电动汽车市场激烈的竞争使特斯拉的市场份额被瓜分,销量必然下滑。

在中国地区就十分明显,比亚迪一季度销量为62万辆,其中纯电动车为30万辆。

众多造车新势力如小鹏蔚来、理想等在设计、技术和服务方面加快了升级创新,也对特斯拉构成了很大的挑战。

此时,失意于中国市场的马斯克,似乎对中国的邻居又产生了浓厚兴趣,近日有媒体报道,特斯拉决定豪掷20-30亿美元(合人民币145亿元起)到印度建厂,现已派出了团队,前往选址。

据称特斯拉印度选址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必须是临海的港口城市,也就是说,特斯拉在印度建厂的首要目的并不是要把车卖给印度,而是打算依靠当地低廉的人工成本,将印度造特斯拉销往全球。

印度——跨国公司屠宰场

马斯克的算盘打得山响,但真的会如他所愿吗?可能未必!

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存在,被称为“外企坟场”。

很多外资企业被印度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所吸引,打算去大施拳脚,结果却纷纷吃瘪,西装变裤衩。

据统计,2022年已有1777家跨国公司离开了印度,而全印度的跨国公司也仅有5068家,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一。

美国通用、福特、哈雷日本丰田、中国华为、小米、上汽韩国三星,芬兰诺基亚都曾在印度踩过雷,掉过坑。

美国福特在印度苦心经营了25年,最后一算账还亏了6亿美元。

英国的通讯巨头沃达丰,是欧洲最大的移动电话运营商,当时在印度还没挣一分钱,就先就被罚了26亿美元,然后又花费数年和大量资金,官司从印度最高法院一路打到了国际仲裁法庭,仍然拿三哥没办法。

中国的企业也被欺负得很惨。

华为曾经是打算在印度建厂的,结果因为印度封杀5G,厂还没建,就被迫撤离了。

2022年6月,小米被印度政府以违反《外汇管理法》为由,开出555亿卢比(约合48亿人民币)的罚单。

而小米在印度经营了9年,总利润仅为94亿卢比,合着小米这9年在印度白干了,还倒贴450亿卢比,这还不算这么多年小米在印度建了7个厂,贡献了2万个就业岗位。

而最近上汽也吃了个大亏。

上汽在印度建立了名爵电动车厂,估值100亿美元,而印度政府将这个估值直接降到了15亿美元,然后用超低价买到了印度名爵51%的股份。

相当于上汽辛辛苦苦打造出来的品牌价值,被印度政府啪一下抢走了大半,按投资原价进行了股份转让,从独资变成了合资,你还得承诺帮他打造完整的电动车产业链

印度的营商环境真是不可描述,执法上主打一个“随便”,常常挥舞着税务、外汇管制或者洗钱的镰刀把外资企业当韭菜一茬茬地割。

印度政府天天鼓吹“印度制造”,要求核心高管必须是印度人、所有的关键零部件必须印度造。

这几轮操作下来,真的就是“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如今特斯拉布局印度,不知道马斯克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送人头”的?

特斯拉的印度难题

对于印度来说,特斯拉和上汽一样都是外资企业,按照印度政府的规定,特斯拉想要在没有完整电动车供应链的印度生存下来,难度系数还是有点高。

如果零部件都靠从中国运过去,仅仅在印度成立组装厂,成本还是不低。

那就只有拉着中国供货商到印度当地去建厂,进行本地化生产。

如果中国厂商不跟着去,按照印度政府一贯德性,特斯拉极有可能也会被处罚,在这之前,比亚迪就是被认为没有实现本地化生产被罚过。

即使这个问题解决了,特斯拉想在印度扩大产能,面前还有两个拦路虎。

一个是印度的电力供应不稳定。

印度发电严重依赖煤炭,煤炭供应一旦打个喷嚏,发电量就跟着哆嗦。2022年5月就发生过几乎波及全国的供电危机,而且印度的电力设备和电力线路老化严重,也没钱升级电网。

另一个难题就是印度熟练的产业工人严重短缺。

印度最让人诟病的就是种姓制度,低种姓的人社会地位低下,大部分妇女又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全国20%的人还是文盲,尽管人多,但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其实很稀缺,这几年很多工厂迁到印度后,都面临着招工难题。

写在最后:

近几年来,一些欧美国家起劲鼓吹印度制造,称印度将崛起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但就目前跨国公司集体在印度遭遇杀猪盘,以及印度电力和劳动力供应等情况来看,这个梦想照进现实的距离还有点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