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续命舱”一出手就成全球民用之最,背后“靠山”浮出水面

新年,中企大利好。


这两天,比亚迪频频登上热搜。据《中国基金报》:比亚迪全面达成2023年电车出货量目标,总计302.44万辆。这个成就,甚至直接跨过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车出货量冠军


报道称,比亚迪从此迈入全球10大车企行列,并盛赞其“创造了历史”。而在短短几年前,特斯拉之父马斯克还根本不把比亚迪放在眼里,谈到该“同行”时,在节目中放声大笑。


咸鱼翻身的比亚迪,日前被曝又用158亿资金收购了捷普集团,成史上最大收购案,引发国内舆论震动。据了解,捷普主要从事手机、汽车等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被收购的基地主要为苹果HUAWEI、小米等手机品牌做零部件的制造、加工服务。



有业内点出“玄机”:拿下捷普,将极大完善比亚迪的产业链,将其汽车、电池制造推向新高度,更能承接HUAWEI的代工业务。要知道,HUAWEI突破半导体封锁后,其手机市场份额直追苹果,代工业务将是个“香饽饽”,而“吃饭砸锅”的富士康似乎只有眼馋的份儿了。


看起来,高端制造领域的中企正在“抱团成功”。业内指出:背后的“撑腰者”是我国完备的产业链。而近年来全球竞争焦灼的生命科技领域中一“大事件”,也恰好佐证了这个观点。


今年10月,中国科技企业“Rlab”在其百度官网宣布研发出全球首台压强1.9的民用高压氧舱。随着海峡新干线、极目新闻等媒体纷纷展开报道,尽管其门槛高达35万元,大批沿海高净值男士仍急切访问其官网了解情况,甚至没几天就爽快签订合同,将大舱搬回家。


资料显示,民用高压氧舱是新兴“青春科技”的代表之一。国际权威期刊《Aging》中曾记载:让30名均龄65岁的男士持续躺进压强为2.0的高压氧舱呼吸,三个月后,他们体内的端粒平均延伸25%(相当于人的状态回到40岁)。或因此,该设备一度被戏称为“续命舱”。



此前,日、英等国凭借发达的生物制造水平,率先推出1.1-1.3压强的民用舱,并垄断了全球市场。然而,海外舱动辄1400万元一台,仅流行于诸如球星詹姆斯、歌手贾斯丁·比伯等富豪间。


与此同时,那时我国的高端生物制造实力十分薄弱,甚至有“8亿衬衫换1架大飞机”的辛酸往事,更不奢望能造出此类尖端“青春科技”设备了,国内相关市场90%被海外舱垄断。


2021年前后,国内逐渐出现国产舱,但其压强和海外一样长期徘徊在1.1-1.3左右,加上没有海外品牌名字响亮,常年处于竞争劣势。直到今年10月,这个局面才发生转机。


一家叫“Rlab”的名不见经传的中企,突然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在没有太多宣传的情况下,其仅以旗下1.9压强的民用舱,首先在上海走红。乃至于有人曾抱怨:“废了好大劲才搜到他们的官网、联系上服务人员。”


但就是这家稍显“佛系”的企业,推出的第六代智能民用舱压强高达1.9,被媒体评价为“已达全球民用天花板”(民用压强不得超过2.0),将有助于大大延伸国人的“青壮年期”......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性能如此优越,其门槛却只有35万左右,和海外上千万的舱体相比堪称天壤之别。对此,国内工程师解释道:这很大程度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国家。


他进一步解释道:正如在我国制造一部苹果手机效率是东南亚的2倍,制造民用舱的效率也类似,舱体、控制系统、加压系统等研发和零部件生产、组装,在国内可实现全产业链的极高效运转——远远高于海外,也极大降低了门槛。正因如此,如今国内更多的群体得以触达该类科技。


对此,上海某银行经理刘先生表示:年过40,尽管挣到了钱,但却逐渐感觉到力不从心、未老先衰,“经常一晚上醒几次”,“不知道前半生那么拼命是否值得”。在国产舱问世后,他第一时间联系了“Rlab”网站的对接人员,最后将舱体安装在客厅中。


“现在晚上醒的很少,感觉重新掌控了时间。”他在两个月后的企业回访中这么表示。而据工作人员透露:旗下舱体80%用户都是像刘先生这样的高净值群体,以中年男士为主。



据悉,生物制造是近年来大国之间继半导体、新能源之后,竞争最为激烈的科技领域之一。只因在提升财富、教育水平之后,国民的生命质量成为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


事实上,近年来除了民用高压氧舱之外,搭载复旦“深痊光”技术的光舱、模拟冰原环境的冷冻舱、消除五感的漂浮舱等新兴生命科技也在逐渐落地史上。尽管他们的市场成熟度不如氧舱,但近年搭载“深痊光”技术的小型设备也因门槛亲民、安全等优点正风靡某东等平台。


而正如HUAWEI将千项专利与OPPO、小米等企业慷慨分享、比亚迪筹划承接HUAWEI等企业代工业务等情况一样,中国完备的产业链正在形成“整体优势”,让企业之间的合作效果1+1>2,最终惠及到包括生物制造在内的更多前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