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
其中,再次提及要突破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等瓶颈,和“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这一规划,被视为氢燃料电池的重大利好。
今天我们和投资达人聊一聊国内氢燃料电池,看看国内氢燃料电池处于什么阶段,又如何把握相关投资机会。
国务院办公厅又双叒叕提及到氢燃料电池发展规划,在政策助攻下氢燃料电池有望复制锂电行情吗?相关投资机会在哪?
下文内容来源于答主(部分内容有删减):墨香、财宝君、复坦希、投研笔记、资管裕道人、若水生花等。
说起新能源汽车,想必不少人第一时间反应的是,像特斯拉、比亚迪、小鹏、蔚来以及理想之类的以锂电池为动力系统的电动车。毕竟在最近这几年,它们可谓风光无限,已经深入投资者心中。
其实,新能源汽车还有一个经常被大家所忽视了的细分赛道,那就是以氢燃料电池为动力系统的氢能源汽车。
氢燃料电池发展是国家对可持续发展在能源和环境方面的战略方向之一,因此一直以来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理论上氢燃料电池对环境几乎没有危害,同时能避开石油和化石能源带来的很多问题,比如化石能源消耗,国际环境对石油和化石燃料的控制和影响等等。从国家支持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清洁能源的利用上就可以体现出国家对能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产业处于初始导入阶段
近年来全球燃料电池汽车高速发展:2013~2017年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仅为6475辆,其中大部分为丰田的Mirai系列。2018年销售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合计销售5525辆;2019年全球销量增至7500辆。
在《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中明确到2020年达到1万辆氢燃料电池运输车辆,2030年达到200万辆氢燃料电池运输车辆。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氢燃料电池处于初始导入阶段,产业规模还非常小,各方面都还不成熟,需要突破的内容还有很多,技术和人才要求高。国家产业发展规划中指出并要求攻克氢能储运、加氢站、车载储氢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前几年因为行业发展处于摸索期,政策调整比较频繁,行业还是有比较疲劳的情绪。之前燃料电池系统要求额定功率30千瓦,后面发展到50千瓦,今年上半年80-100千瓦,今年年底客户要求达到110千瓦。这让整个行业有点疲于奔命,并且总体上缺乏从材料、零部件寿命的验证。
成本居高不下。如果燃料电池汽车要和所有的汽车类型,包括传统汽车以及锂电池汽车进行竞争,成本问题就不容忽视。在燃料电池成本中占比最高的是电堆。根据美国能源部测 算,目前电堆成本约 120 美金/千瓦,当燃料电池发动机年产量达到 50 万套时,燃料电池电堆及发动机成本可分别下降至 19 美元/千瓦及45 美元/千瓦。
如果参考锂离子电池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路径,大概是从2009年开始导入,2013-2015年产销量迎来爆发,所以预计通过3-5年的发展,燃料电池汽车有望通过产业链的规模化生产实现成本降低,国内燃料电池汽车
产业链的机会
目前氢燃料电池车商业化步伐正不断提速,燃料电池行业的发展将带动产业链供应商快速成长,核心零部件公司也将在受益于行业的大发展。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包括上游零部件制造,中游系统集成及整车制造,下游加氢站建设。
上游燃料电池堆主要由膜电极(由催化剂、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组成)与双极板构成。其中国内燃料电池上游相关材料以及相关技术的研发仍处于起步阶段,需更大投入。
总的来说,我国除了石墨双极板、石墨板电堆在性能价格方面当前可与国外产品媲美外,其余产品差距还较大,国内普遍处于小批量,样品阶段,原因主要是早期国内产业链企业较少;研发基础弱;技术积累时间短。
目前,亿华通下属公司神力科技是国内极少数具备电池堆量产能力的企业,其产品用于配套母公司生产销售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
中游主要氢燃料电池系统供应商包括:亿华通、上海重塑、腾龙股份(新源动力第一大股东)、雄韬股份、美锦能源、潍柴动力等。此外,具备氢燃料电池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有13家,主要有宇通客车、福田汽车、上汽集团、上汽大通、申龙客车、中植汽车、金龙客车、东风、飞驰客车、奥新、南京金龙、青年汽车、蜀都客车。
下游加氢站。现阶段加氢站更多用于公交车和小型货车。
国内加氢站建设成本高,单个加氢站(35Mpa)投资成本约在200-250万美元之间。加氢站主要设备包括:储氢装置、压缩设备、加注设备、站控系统等。
截止到2020年上半年,我国累计建成72座加氢站,而在建加氢站超过30座。随着加氢站建设数量的增多,势必出现规模效应,促使加氢站的建设成本下降。
在加氢站领域有所布局公司主要是美锦能源(广东佛山已稳定运营,另外规划青岛、嘉兴、晋中等地的加氢站运营)和雄韬股份(参股多家加氢业务公司)。此外,加氢设备相关上市公司主要有雪人股份和厚普股份。
由于目前我国加氢站建设数量仍较少,预计行驶路径较为固定的商用车燃料电池应用将会率先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