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发|品牌官
- 作者|品牌官
引言:随着新造车势力崛起,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打开这些新造车企业2024年1月份的产销报告,会惊讶地发现,原本领头羊的理想汽车被ASK汽车夺去了销量榜首的宝座。这一变故背后,是整个行业结构和格局在悄然发生变化。
曾几何时,理想汽车还是新造车界的台柱子和领头羊。凭借产品力量、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口碑,理想汽车在行业发展中独占鳌头,成为无数新造车企业学习的标杆。
然而王座易位,市场地位并非永恒。当消费者喜好变化,竞争格局重新洗牌,理想汽车也难逃销量下滑的厄运。
销量遥遥领先,利润却平平无奇
在2024年1月的新造车势力销量榜单中,问界汽车以32973辆的销量成绩惊艳市场,成为新造车领域的新晋销冠。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问界汽车的销量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但其利润状况并不让人满意。问界汽车的毛利率只有个位数,与同行相比严重偏低,这主要是由于其销售的车型单一,面临着严峻的成本控制压力。
此外,问界汽车90%的利润来自车载软件及服务,而非硬件本身。这种盈利结构的脆弱性在市场波动时期尤为凸显。
相比之下,理想汽车虽然1月销量略低于问界,但其车型矩阵更丰富,毛利率达25%左右,已处于行业上游。理想通过软硬件打造闭环生态,而非单纯依靠软件收入,这使其盈利质量更高。当然,理想也面临新车销量下滑的困境,需要继续优化产品力和营销策略。
传统车企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依然拥有强大实力,1月销量高达20.1万辆。这主要得益于比亚迪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丰富的产品线以及客户基础。
其它几家新势力品牌1月份表现也算不错:
小鹏汽车公布1月份交付成绩,小鹏汽车交付新车8250辆,同比增长了58%,销量在触底之后开始回弹,预计未来销量会持续回升。
极氪1月交付新车12,537辆,超过蔚来和小鹏,同比大增302%;
岚图汽车1月交付新车7041辆,同比增长355%,距离小鹏已经不远;
零跑汽车交付12277辆,和蔚来极氪等并驾齐驱,其中上市不久的零跑C10预订超23,500辆,积攒了足够强大的后劲。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新势力车企中,极氪、零跑的增速尤为迅猛,已经追上了蔚来和小鹏。这些车企的产品力不断提升,并针对年轻用户设计了非常有吸引力的车型,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不难发现新势力车企要想在市场上获得优势地位,仅仅依靠热门新车和软件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在传统制造业的精益求精上下足功夫。
可以说,单纯看各家车企的销量数据并不能全面判断企业实力。销量高不一定代表盈利好,盈利高也不代表竞争力强。新势力车企要实现长足发展,必须做到软硬兼施,在技术创新、品牌塑造、成本控制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在这场竞技中脱颖而出。
问界逆袭登顶
理想廉颇老矣
问界汽车凭借其新款M7的强劲表现,成功超越理想汽车,成为1月销量的领跑者,赚足了眼球。
问界能够成功登顶,技术支持和品牌忠诚度当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其抢占了特定消费群体的购买心理。问界M7定位于豪华商务型SUV,这款车凭借华为的科技感吸引了大量对科技敏感和新潮文化有追求的年轻消费者,使其成为文化象征和地位象征,这才形成了积淀深厚的品牌忠诚度。
对此,华为汽车事业部负责人余承东坦言,问界M7的热销程度出乎他的预料,显示他们对市场需求判断保守了。
问界的逆袭,让其他的新造车都感到了压力,尤其是理想。理想汽车1月销量31165辆,较12月下滑38%,创下自上市以来的新低。理想试图通过同比数据来粉饰太平,宣称增速高达105.8%。但这难以掩盖理想正面临的困境。
两家车企在销量上你追我赶,在价格上更是拼的你死我活。
面对新车推出后销量下滑的压力,理想汽车采取了大幅降价促销的策略。旗下多款热销车型价格直降超过4万元,比如曾经的明星车型理想L7,现在已经以不到30万的价格出现在各大门店。理想希望通过降价让利来刺激销量,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公开数据显示,问界M7预售版的售价在32-37万元区间,而经过春节红包、保险抵扣等优惠措施后,实际交易价格约在30万元左右。问界的价格优势原本就在理想之上,这轮降价让两家企业的利润差距进一步拉大。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断言理想已经迟暮老矣,其实这只是短期的正常波动。一方面,理想推出新车型后,部分用户采取观望态度;另一方面,问界等企业对中高端市场发起进攻,理想在这一赛道上的优势已不如从前。
网络上的理想好像从来就没赢过,但其还是相当有实力的。近日理想以3100亿的估值杀入胡润500强,成为榜单上唯一的新势力车企,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理想强大的实力。
所以,理想和问界各有千秋,并不存在绝对的强弱之分。新势力企业要长盛不衰,就必须准确定位目标用户,持续进行产品和技术创新,以提供个性化的消费体验。
消费者手握主动权,买谁我说了算
在新造车市场中,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市场的主导者。这一转变来之不易,中国汽车消费市场也展现出成熟和进步的一面。
过去,在燃油车主导的时代,消费者面临的购车环境可谓“惨不忍睹”。各大品牌的产品基本千篇一律,车型选择极为有限。据调查显示,2010年前后,整个汽车市场主流车型加起来也就区区几十款。消费者基本只能在丰田卡罗拉、大众捷达等极少的选项中作选择。
更糟糕的是,消费者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完全处在信息弱势地位。销售只会重复市场部教的几句广告词,对车辆实际情况讳莫如深。消费者买车全凭感觉,一旦出问题只能自认倒霉。维权渠道几乎为零,能否争取到该有的权益完全看厂商和销售的“心意”。
但是,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新能源汽车的兴起,消费者已经“长大”了,拥有更多选择,也更懂车。如今的车型多达500款以上,丰富程度前所未有。消费者可以比较不同品牌的优劣势,作出真正符合自身需求的选择。
通过各类车评平台和社交媒体,消费者可以比较不同品牌和车型的长短处,不再被误导式营销牵着鼻子走。他们的声音和评价推动了市场的发展,也促使企业不断改进产品。比如理想ONE变速器质量曾受到批评,新车理想L7就是为了回应消费者而进行的全面升级。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更加成熟,不会再被概念炒作所迷惑。我们更看重实际体验,关注续航里程、智能化水平、空间设计等核心要素。这也推动企业追求真正的技术创新,而非停留在噱头和包装上。
当然,消费者的成熟也意味着企业不能再使用简单粗暴的营销手段。我们更希望看到产品诚信和人性化的服务。这就要求企业转变理念,真正把消费者视为合作伙伴而非销售目标。只有双方建立起互信互利的关系,市场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消费者力量的觉醒,正在推动新造车市场走向更加理性和高质量的成熟期。这是整个行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将促使企业回归产品和技术原创的本真,共同开启电动出行的新未来。
写在最后
新造车企业正处在一个扬帆起航的时代,市场机会与挑战并存。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必须牢牢把握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这两张王牌。同时,倾听消费者的心声,满足多元的市场需求,也是立足市场的根基。
行业发展永远在路上,变与不变的博弈将伴随整个行业成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新造车产业必将能闯出一片天地。届时,那些敢于创新、善于变革的企业,一定能在市场竞技场里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每日为您探索品牌秘密,读懂国内外消费市场!关注品牌营销、新科技、新消费,欢迎关注@品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