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国汽车租赁公司Sixt表示,已与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签署了新的合作协议,承诺在未来几年内从比亚迪购买约10万辆电动车。Sixt是欧洲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之一,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设有分支机构,拥有超过2100处营业网点。所以双方这一轮的合作,也令一些德国媒体眼红不已。有德媒就指出,这笔大订单是对德国汽车制造商的一记耳光。
其实,德国的这家租赁企业也不是不想采购德国本土的汽车,但实在是因为德国新能源车的产能太低。就拿特斯拉的柏林工厂来说,最新的产能目标是在本月每周生产3000辆汽车,一个月也就12000辆。而特斯拉的上海工厂,全年产能超过75万辆,生产线改造升级后,将扩充到110万辆以上。
此次双方达成的合作,对比亚迪乃至中国新能源车企都是重大利好。目前来看“10万辆”应该是意向协议,第一阶段落地的订单大概在数千辆。姑且不说这笔大单创造的营收和利润,光是Sixt作为欧洲最大汽车租赁公司之一的风向标作用,就已经称得上意义重大。欧洲市场可以说是世界上门槛最高的汽车市场,相比起从无到有地直接拓展,利用租车行业先行让欧洲客户接触中国车型,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燃油车的时代,德日汽车如日中天。尤其是德国汽车工业有着百年的历史底蕴。只是没想到,在新能源车的时代,到现在也不过10年的时间,中国的新能源车企居然有机会把德日远远甩在了后面。例如大众、丰田等车企,显然不会不清楚未来将是新能源车的时代,但为何就做不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呢?有资金,有技术,还有市场,或许就是大企业病的惯性吧,转型难度太大。
大企业转型困难的关键,还是路径依赖。就拿大众这样的传统汽车巨头来说,太多职工、供应商和技术体系绑定在了燃油车上。一旦切换到了纯电动领域,大量的技术积累和品牌价值沉淀都会归零。在旧赛道已经遥遥领先,新赛道却要回到同一起跑点,企业内大部分人表现出保守倾向也很正常。说到底,这些行业巨头并非意识不到问题,而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和魄力去执行。
在能源价格高涨的背景之下,欧洲缺油少气的短板凸显,此刻自然是充满了危机感,新能源车也有了特别的含义。危急关头,德国的生意人甚至都等不起那些不靠谱政客们的新能源方案了。即使2000亿欧元的新能源补贴方案马上就要在德国企业和消费者身上铺开,又能带来多大的改观呢?
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受困于天然气价格暴涨的影响,600多家德国中型企业里,有10%不得不宣布减产甚至是停产。然而还有政客试图同中国脱钩,德国的企业家们都看不下去了。要知道,在过去3年间,德国大众、宝马和戴姆勒三大汽车巨头,加上化工产业的领头羊巴斯夫,对中国的投资占到了全欧洲对华投资的34%!谈脱钩,并不现实。
不过历史告诉我们,开拓欧洲市场也没那么容易。美国车企进军过欧洲,失败了;日本车企也进军过欧洲,目前只能算是勉强维持。新能源领域未来将面临怎样的坎坷,还是个未知数,我们还需要继续摸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