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三种东西掩藏不住:咳嗽、爱和贫穷……
有句话这样说的:你的气质,来自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
过惯苦日子的人,生活总会在他身上留下印记。
01
最近,不点妈刷豆瓣看到这样一个话题:贫穷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
他描述童年时因为没有零花钱被小卖部拒之门外后,他似乎永远地失去了表达欲望的勇气。
话题里,还有其他很多小伙伴分享着贫穷对自己性格的影响,平静的诉说里满是童年贫穷带来的匮乏感。
我们父辈,从小过惯了苦日子,自然而然养成着勤俭节约的习惯,贫穷可以忍受,但哭穷父母带来的烙印在成年也无法抹灭。
“家里很穷,爸爸妈妈买不起。”
“家里连买菜的钱都没有了。”
“爸妈挣钱很辛苦,不要乱花钱。”
……
这个哭穷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原本家庭并没有揭不开锅,只是希望孩子能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希望孩子听话懂事,于是无意识跟孩子哭穷,将经济压力压在孩子身上。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话表面励志,其实只是毒鸡汤!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终其一生都在修复自己的童年,童年缺失什么,长大后就拼命寻找什么。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贪官赵德汉就是被穷养大,这导致他成年后对金钱的渴望无限大,不择手段贪了两个亿,却一分钱不敢花。
从小生活在“哭穷”环境中的孩子,长大后或多或少内心缺乏安全感、自卑、怯懦。
02
《为何贫困是一种疾病》里说:如果孩子从小就是“穷人”,那么他一生都会是“穷人”。
因为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穷”。
就算家里贫穷,父母们也不应该经常对孩子哭穷。
有一段国外小男孩回怼同学的视频上了热搜。
一同学嘲笑男孩没有名牌鞋穿,男孩却说了下面这段话:
“我没穿名牌鞋,是因为我不是一个盲从物质的人;我穿普通牌子的鞋,是因为我喜欢它的颜色;一个人,重点不在于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和鞋,而在于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迟早会穿不下那些名牌鞋,可你脑中的想法、你的智慧、学识却能永远启发别人……”
就算生活在贫穷中,只要他能看到自己拥有的东西,就不是产生匮乏感。而如果父母经常对他哭穷,孩子则会将心思集中在自己没有拥有的东西上,甚至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拥有,这样最容易滋生匮乏感。
泰国的一则短片中,一位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是贫穷家庭值得学习的。她家里非常穷,靠摆摊养活孩子,但她从来没跟孩子哭穷,当孩子想要什么东西时,她没有说“妈妈赚钱很辛苦,不要乱花钱”,而是教育孩子应该自己赚钱来买需要的东西。于是,孩子小小年纪,跟着妈妈学做冰棒,然后卖冰棒,用赚来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同样是贫穷的家庭,这位妈妈没有让家庭的贫穷而让孩子变得“心穷”,不仅没有在孩子心中滋生匮乏感,还让她更“富足”。
莎士比亚曾说:“贫穷却感到满足的人是富有的,而且是非常的富有。”
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并不影响孩子内心是否富足。好的家庭教育,父母们既不会对孩子哭穷也不会给孩子奢侈物质生活。
“身穷穷一代,心穷穷三代”,请停止对孩子哭穷吧!
撰文:不点妈
图片:来自网络,请作者与本号联系,以奉稿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