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当中最头疼的事,无非是学错了……

曾有这么一个故事:你在学习,别人在旅游,你在学习,别人在聚会。到了最后,你还比别人考得差。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会说是因为孩子没有努力,可他明明已经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上,为什么还是不能超越别人?

其实并不是因为孩子不认真,而是他的学习没有效率。孩子之间的距离,或许已经输在了这条起跑线上。

劳逸结合

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如果一个人一直长时间的做着同一件事,是不会有效率的。研究表明,5-6岁小孩子的注意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7-10岁为20-25分钟,10-12岁为25-30分钟。甚至一个成年人在高度集中一件事的情况下,也只能做到20分钟,一旦超过20分钟就会开始犯错。

那么如何调整注意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当孩子在长时间集中地学习后,他需要一定的时间休息,这也是学校课程时长安排的原因。对于大部分学校,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往往会穿插一些有趣的互动。这就是为了让孩子分散注意力,得到适当的调节,以便在之后的课程中又能集中精力学习。

而孩子在家中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家中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无休止的学习,认为除了学习,其他事都是在浪费时间。其实并非如此,孩子长时间的面对作业时,往往无法集中精力,虽然看上去像是认真学习,思维却已经跑到了九霄云外。这个时候休息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劳逸结合的根本是让长时间紧绷的精神得到放松,以适应下一次的聚合。懂得休息的孩子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调节方式。作为家长,则需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学会劳逸结合。

学习动力

学习最主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目的的学习会让孩子养成散漫的性格。除此之外,学习兴趣也起着关键作用。孩子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格外关注,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选择合适的方式,让孩子能够在快乐的氛围下学习,就能提高他的效率。家长必须学会如何知道自己孩子的兴趣。

当然学习的动力不仅是孩子本身确定的目标和兴趣,也在于对孩子心智的培养。在培养孩子自信心方面,家长的引导变得极其重要。家庭环境影响着孩子,制定具体措施能有效的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

除此之外,家长的表扬也是对孩子的鼓励。孩子能在家长的话语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对自己的信心。相比对孩子进行打击,鼓励会让孩子了解到自己的价值,唤醒内心深处的梦想,引导自发自愿的奋斗目标。尊重孩子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也让他能够在毫无顾忌的空间中寻找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思考的能力,这不仅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也是为了回应家长的信赖。

良好习惯

除了动力之外,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至关重要。有的孩子一遇到难题就开始退缩,不愿意去学习自己不懂的东西。这也是源于一个习惯问题。假设在做作业前先预习或者复习,然后再开始动笔,那他就将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会让孩子四处碰壁,消磨他的兴趣和自信心。因此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许多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时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帮孩子做好一切就是对孩子好。家长们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出他的错误。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对错应当自己检查,让孩子养成独自思考的能力。家长要做的是培养孩子从做题到检查,然后纠正错误这一整套的流程习惯,让孩子养成规律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什么事都要给孩子指出来,这样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依赖,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旦脱离了家长的帮助,就会变得不知所措。

有时候孩子在做事的时候极其拖沓。本来半小时就能做完的作业非要拖到几个小时。对于这种习惯,家长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纠正。有的孩子是因为想玩,有的孩子是因为没有兴趣,而还有一些则是因为不熟练。针对不同的情况,家长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有时候家长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孩子。所以家长也可以联系老师进行沟通,采取正确的措施,改变孩子的坏习惯。

孩子效率不高,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也影响了孩子的生活。要孩子从磨蹭变为积极。家长就应用心,并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鼓励总比责备更有用。了解孩子,关注孩子。让孩子自主地改变习惯,提升学习效率,在今后的路上越走越远。

——The End——

因为课程有趣,所以孩子喜欢;

因为孩子改变,所以家长信任。

孩子的改变有目共睹,

家长的欣慰发自内心,

而我们将始终以“让中国青少儿与世界同步”为己任,

这就是编程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