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初为人父的胡适写下了一首诗《我的儿子》,诗中写道: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
但是你既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你的恩谊。
将来你长大时,莫忘了我怎样教训儿子: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当时,胡适这番“父母于子无恩”的言论一经发表,就引发了众多的批评与反驳。
好友汪长禄甚至很不客气地对他说:盼望先生空闲时,能再把“我的父母”这四个字,好好地想一想。
对此,胡适解释说:
“父母无恩,是站在父母的立场,不居功,不市恩,不向孩子索要回报。
子女爱敬父母,是因为父母本身作为人的个体,是值得人们爱敬的。
父母不必站在债主的位置,向儿女索要他们的孝与爱敬。”
是啊,养育是父母的责任,教养是父母的本分。
父母不居功自傲,不挟恩图报,才能让孩子在平等中生发真挚的爱敬,在自由中成长为独立的人。
电视剧《天道》里有这样一幕:
丁元英的父亲突发脑出血紧急住院,他第一时间赶回家,砸钱、托关系、找名医,全力救治父亲。
然而,在了解到治疗意义不大,反而让父亲徒增痛苦、丧失尊严时,他便想让医生拔管子。
母亲听后生气:“都说养儿防老,他就落了个这样的下场,亲生儿子要给他拔管子,那生儿育女还有什么用!”
丁元英直接反驳:“如果您是抱着这种想法养儿子,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么伟大了。您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是交换。”
这句话虽刺耳,却直击人心。
感情和利益不是一回事,倘若用交换代替情感,那亲子之间的温暖和爱意便荡然无存。
就像豆瓣高分剧《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里的茉莉妈妈,自觉为孩子付出了很多,所以总是期待着回报。
平日,她对茉莉的要求很高,期待也很高,一旦茉莉令其不满,她就会不停强调自己为家庭作出的牺牲:
“为了你我放弃大好前途,你却不争气,如果不是为了你,你以为我愿意吗?”
女儿周末去补习班,她在给女儿拿计程车费时也不忘叮嘱一句:
“这些钱都是省吃俭用下来的,好好念书,不然就是不孝。”
最终,茉莉不堪妈妈的情感绑架,从阳台一跃而下,留下一句话:
“整个世界,都没有人爱我。”
《为何家会伤人》里有一句话发人深省:
最深的情绪绑架,往往来自家庭。
父母把养育当投资,用“我为你付出这么多”索求孩子的感恩,无异于亲手把家庭变成情感交易所,用道德账本清算爱的付出,让亲子关系在利益清算中支离破碎。
电影《抓娃娃》里有几个让人压抑的情节。
沈腾和马丽饰演的父母,为了培养儿子的孝心,他们张口闭口就是:
“砸锅卖铁我们也要供你上学。”
“为了你,受再多委屈我也认了。”
“孩的生日,娘的苦日。”
为了凸显自己的不容易,父亲还刻意把鞋底儿撕烂,在儿子面前走来走去。
第二天,他又故意赶着破破烂烂的驴车去送货,奶奶递给他的3个鸡蛋,他也要故作深情说“留给儿子吃”。
最终,如他们所愿,儿子对父母的付出和辛劳心存感激,但心里也种下了内疚的种子:我是亏欠父母的。
这种亏欠感,让儿子不敢任性,不敢提要求,甚至不敢做自己,变得自卑敏感。
尹建莉老师曾说过,真爱里没有愧疚,只有轻松自在。
施恩图报的父母,只会让孩子觉得债台高筑,不堪重负。
还记得那个30岁确诊癌症却还说很开心的网友吗?
从小,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拥有优秀的学业成绩和别人眼中的幸福家庭。
可谁也不知道,他一直活在痛苦当中。
平时,父母对他的要求极其严格,吃穿用度都要干涉。
只要他说“我不喜欢”或“我不想做”,父母就会搬出那句经典的“为你好”。
最让人窒息的是,父母还把自己的生活所受的苦都压在了他身上。但凡为他做了点什么芝麻大点的事,一定会说:
“我天天那么辛苦,我为了谁?哎呀,这当父母太不容易了。俺到老了你可千万别不管俺们哈。”
这些话就让他无时无刻背负着强烈的负罪感,更让他觉得自己一辈子都欠着父母的,永远都只能当父母的牛马。
所以当他在体检中被查出癌症时,他不仅不难过,反而觉得解脱。
他终于可以休息,终于可以摆脱父母那报不完的恩,偿不清的债。
有心理学家说过:
在家庭教育里,两种东西正成为孩子不能承受之重,一个叫付出感,另一个叫牺牲感。
养育中,父母越索取感恩,付出感和牺牲感就越重,孩子的亏欠感和负罪感也越重。
这样的孩子,表现出来的懂事孝顺,是内疚,是补偿,是沉重,是压抑。
这样的孩子,可以让父母顺心,却很难让自己舒心。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问,父母养育了孩子,不该让他们感恩吗?
想法没错,可感恩,是基于父母之爱,并非父母的养育。
杨绛的女儿钱瑗,从小特别会照顾人、体贴人。
杨绛曾在散文集《我们仨》中这样描述:“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平日,即使工作很忙,钱瑗也总要抽空回家,为睡眠浅的妈妈缝制睡衣,为爱吃糖的爸爸剥好糖纸。
当爸爸因病请假时,钱瑗还会温柔地安慰:“提勒提勒耳朵,胡噜胡噜毛,我们的爸爸吓不着。”
而钱瑗之所以如此懂得感恩,却是父母用心爱护的结果。
钱瑗刚出生时,有人嫌她不漂亮,可钱钟书却像捧个宝贝似的,逢人炫耀:“这是我的女儿,我最爱的女儿。”
长大后,钱瑗身体一直虚弱,家中不少长辈亲戚劝告钱杨夫妇:趁着年轻,再生一个。
可钱钟书却坚决不肯,还耐心跟杨绛分析自己的顾虑:“假如我们再生一个,说不定比阿瑗好,我们就会更喜欢那个孩子了,又怎么对得起阿瑗呢?”
平时他只要有空,就陪着女儿一起看书,一起玩闹,甚至还趁彼此午睡,互相偷画鬼脸、胡子……
此外,杨绛和钱钟书之间从未吵过架,一直相敬如宾,恩爱如初。
在这样充满欢笑与爱的氛围里,钱瑗自然而然懂得了去爱,去感恩。
正如心理咨询师常军说的:感恩无法被教导,是被爱滋养出来。
当一个孩子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幸福快乐,才会忍不住想要向外感恩,把爱继续传递下去。
中央电视台曾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公益广告。
视频一开始,妈妈温柔地给孩子洗脚讲故事,洗完之后,又出去打水给老人家洗脚,孩子跑出去看到这一幕,于是也端着一大盆水向妈妈走去。
他端得很吃力,眼睛被水溅得不敢睁,却特别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洗脚。”
真正的感恩,是自然流露的情感,是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后,循着爱与善的轨迹,温柔地反哺回馈。
父母日常充满爱的行为,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在潜移默化中,将感恩化作了孩子生命的本能。
以前我一直有个不太正确的看法:生孩子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事情,用别人的生命来完整自己,母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是为生孩子这个选择承担后果而已,谈不上什么伟大。
以前我没有养孩子,不敢说这话,现在终于可以坦然说出来了。
甚至,我想,应该被感谢的是孩子,是他们让父母的生命更完整,让他们的虚空有所寄托,让他们体验到生命层层开放的神秘与欣喜,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到尽情地爱——那是一种自由,不是吗?
父母与孩子,本就是两段生命偶然交汇的奇迹。
我们只需做他们生命里的园丁,浇水施肥,然后目送他们奔向自己的远方。
当孩子在爱里浸润着长大,目睹过善意、触摸过温暖,自然会因心底丰盈而回馈世界,而我们也会因这份双向的滋养,活成更好的自己。